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央视适时播出的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站在独特的历史观察点回顾历史,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使我想起了马克思的那句话:有一天,人们将笑着和自己的历史告别。这个告别就是更理性地看待历史,而《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便提供了一个样本。
日本占领大连期间,大连经受了严峻考验,老百姓遭受了屈辱,也表现出特别的韧性。发生在大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以前没有得到很好的书写,现在出现了《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是一次有益的补充和尝试。全剧故事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选择王大花——一个小集镇上最普通的家庭妇女作为叙事的主视角,可谓独具匠心。
把焦点对准最底层老百姓的抗日自觉和抗日行动,成为《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最大的吸引力。电视剧生动展现了一个原本只会围着锅台做鱼锅饼子的家庭主妇,如何从自发反抗成长为自觉战斗在大城市心脏的中共谍报人员的历程,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深刻的根源是广大人民群众反侵略的自觉行动,全民抗战是赢得抗日战争的关键。为什么说中共领导的抗战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指引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方向?一是因为中共抗战的方针是最正确的,二是中共在抗战中有效的组织领导,三是全国人民越来越自觉地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来。中共领导的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人民共同抗战的方针是保证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有力方针。这一方针的伟大作用,在我们过去熟知的一些作品如电影《地雷战》《地道战》中都有所表现。《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聚焦的正是一个平凡女性从最初对家庭对亲情的维护到走入抗日战争队伍,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做谍报工作的自觉的革命战士,而且,正是家庭主妇的身份掩护她一路化险为夷地完成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显示出底层人民抗战的伟大力量。
王大花形象的成功塑造、王大花成长历程的生动表现也告诉观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真正的革命和真正的启蒙从来都是互为动力互为支撑的。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革命就是启蒙的首要内容和最大动力。什么是革命?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什么是启蒙?就是用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武装人民。在近现代中国,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一开始王大花因误会和个人恩怨拒不交电台,一旦明白个人命运要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电台对民族独立有大作用,她就开始努力学习发报技术, 一旦明白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她又拼命学习情报技能。她看重个人尊严,在民族危亡之时,个人的尊严感和民族的尊严感融为一体,促使她走上革命道路,在自觉地为反对日本侵略而斗争的同时,也迅速地完成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启蒙。革命推动启蒙,启蒙辅助革命,全剧在这方面真实而又精彩的呈现是有说服力的。
王大花身份的起点和终点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另一人物夏家河作为曾经“逃跑”的恋人,以一名地下党员的身份再次出现,也是一个反差。这种反差使该剧的叙事充满了张力。王大花和夏家河、江桂芬的“三角”关系,包括她身边各色人物的错综交织都充满了戏剧冲突的变数。王大花个人的情感追求是执着的,但革命工作有时需要她做出个人情感的牺牲,这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剧中一再被推向极致。譬如说“假结婚”:王大花和夏家河历经种种矛盾,到了大连终于误会消除,决定结婚,然而,夏家河于执行任务时发现接头人是江桂芬,为了掩盖身份,他们只能对已经生疑的青木谎称是去拍结婚照。为了让谎言更有信服力,夏家河还表明江桂芬已经怀孕。这是王大花完全无法接受的打击。为了确认他们关系的真伪,青木不但提出主办婚礼,还指定将婚宴办在王大花的饭店里。这样的剧情设计,把极其危险、极其残酷又杂糅着喜剧因素的三人情感关系推向了极致。王大花就是王大花,在个人感情面前,她仍会吃醋犯酸,席间话里话外夹枪带棒,冷嘲暗讽,但正是这种强烈的情感冲突、这种喜剧因素反过来成了掩盖夏家河和江桂芬身份的最好手段。诸如此类推向极致的矛盾冲突,成为全剧引人入胜的高潮,个中经验值得总结。
这样一部戏,这样一个角色,对演员的表演也是一种考验。去掉喜剧因素,戏会变得沉闷,拿捏不好又成了闹剧。闫妮的表演很精彩,她通过表演把残酷、惊险、悬疑推向极致,又把喜剧因素推向极致,这两种巨大反差的扭结交织,在本剧里做得很好。喜剧作品需要非常精彩的剧本,需要演员的精彩表演,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创作上的大胆创新,像《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这样对戏剧冲突、喜剧因素的运用,对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的塑造,应该说是很成功的。斗争那样残酷,时刻都有牺牲的危险,但王大花每一次行动的成功,又带来人生目标和人生意味的满足,成功糅入的喜剧因素造就了极具魅力的艺术表达,打破了同类题材常见的叙事沉重,丰富了革命斗争的意味。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创作和播出,是对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一次可喜探索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