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苏文茂给相声带来一种文化

//m.zimplifyit.com 2015年05月06日09: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治邦
  

  苏文茂的去世,给全国相声界带来一种冲击,同时,更多的是带来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相声怎么发展,文哏的表演风格如何继承,创作相声的文化元素如何增补,趋同化的表演如何有所突破。

  天津的相声名家众多,我接触的也不少,印象深刻的是苏文茂。苏文茂说的相声总是不疾不徐、幽默睿智。而且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取材于民间,接地气,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拜师小蘑菇(常宝堃),但他的表演风格却不跟老师相同,继承了老师的风趣和脆绷,又有自己的沉稳和智慧。现在看相声,年轻的相声演员风格大体相近,题材过于狭窄,表演的手法单调。其实还有一个根本的症结,是我们回避或者不愿意提到的,那就是相声演员表演的方式越发趋同,看一个演员的表现就能看出一群演员的风格。而在相声界名望很高的苏文茂先生,表演风格却是独树一帜。苏文茂得益于他的师父常宝堃,常宝堃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相声大师,可惜英年早逝。观众十分喜欢听苏文茂的相声,就是他这种不温不火的娓娓道来,就是那么用小火炖着,慢慢把味道全都浸透在浓浓香汤里边。观众随之也静下心来,沉浸在他所设置的氛围里,享受相声那原有的魅力。

  比如传统段子《论捧逗》,很多人说过,但苏文茂和朱相臣的《论捧逗》最佳。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能找出细节,加以发挥和夸张。苏文茂找的点都很准,或者说都是老百姓经历过的但别人很少提炼过的。再比如脍炙人口的《扔靴子》,另一只没有扔出来,就是夸张在真实中产生、细节在高潮中诞生的经典。他的《批三国》就是在《三国演义》中找重合点,找夸张的切入点,然后在观众中找共鸣。《文章会》、《美名远扬》、《废品翻身记》、《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后》等享誉曲坛、成为当代相声艺术的经典之作,都是从生活中寻找出来的,然后先是塑造人物,再从人物中寻找包袱点,而不是现在一味地找包袱,丢掉人物的本体。包袱是为人物服务的。当然,苏文茂说的相声文本不是他一手创作,却是他精心再创作。即便是传统的段子,到了他手里也会加工提炼,把自己擅长的那部分融合进去。最后,这些经典段子都染上了他的颜色,这种颜色就是他的表演风格。

  在相声圈里有文哏和武哏一说,自然文哏就不好说,不能在台上撒狗血,是语言的功夫。我和苏先生有一次深谈,他说他会的段子不多,说着用手比划了一下,也就是几十段差不多。但每段他都得揣摩研究,包袱在哪响,人物刻画怎么能更合理,或者更出乎观众预料。就相声本性而言是以讽刺为特长,但由于我们创作意识和观念的模糊,讽刺变得极其粗浅、直露。苏文茂却能在讽刺中折射一个时代的精神,他的讽刺不是卑琐的低下的庸俗的,而是理直气壮的那种,纯粹是拿着不是当理说的典范。尽管苏文茂与不少人合作过,但我觉得高峰期还是他与朱相臣两个人相得益彰,可谓绝配。朱相臣的捧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不紧不慢,烘托了苏文茂文哏的风格和特点。后期与马志存的合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搭档关系,可惜马志存英年早逝,又使得苏文茂的表演受到了限制。

  苏文茂的辈分不很高,但在相声界影响很大。他应该说是“文字辈”的掌门人,行里行外也没有因为他相对辈分小就受到影响。这得益于他精湛的表演和人品精神。苏文茂收了一些徒弟,比如赵伟洲、刘俊杰、武福星、宋德全等等,都是很有影响的相声演员。苏文茂对自己徒弟要求严格,但也是鼓励他们不要模仿自己,而是形成他们自己的风格。他倡导徒弟们不要一时口快,要注重自己的艺术修养。确实如此,接触过苏文茂先生的人都会觉得,他不是个相声演员,而是个学者。

  相声里包含的内容很大,提供的多元化信息量也必须要很充足。一些新思维、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导向都包含在他的相声里面。苏文茂做到了,比如他的《抚瑶琴》,比如他的《扔靴子》,都是用一个小故事,看起来一个传统的载体在房子外面,但房子里面的内装修都是很现代的。所以大家在听他的相声时发现,笑声后,他里面传递的各种信息和传递的信息量相当强,而且手法相当的现代化,相声的故事里充满了一种哲学思辨和人生的况味。同样,以文哏为主的大家苏文茂也给相声带来一种文化,一种清新之风,一种雅致而又充满传统相声风味的表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