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资讯动态 >> 正文
近日,由山东省社科联、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承办的“五四百年论坛启动仪式 暨《新青年》创刊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的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纪念五四、研究五四、普及五四、传承五四”的主题,就五四新文学革命及 《新青年》研究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重返历史现场 触摸五四真相
针对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新文学革命日渐高涨的责难之声,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德发认为五四文学研究应当回归文学本体,以作为新文化 运动主要阵地的《新青年》为媒介,重返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现场,还原五四文学革命历史真相,指出五四文学革命既无“彻底反传统”,也无“全盘西化”,而是 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学的弊病进行批判,通过梳理传统文学中的精华,以使中国传统文学获得新的生命与活力。会议研讨中,众多学者围绕“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 统文化”这一议题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朱德发教授的观点形成呼应,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从跨文 化的角度深入分析,认为《新青年》之“新”在于“文化的联结”,它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有力地联结在一起,对传统文化并非“全面否 定”,而是以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重新的“估定”,“打孔家店”而非“打倒孔家店”,尊重历史,回归历史才是文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吉林大学的张福贵 教授则从历史的维度出发对 “政治五四”与“文化五四”的不同境遇与价值差异进行考辨,指出肇始于1917年的“文化五四”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游离和割裂,而是在反传统的过 程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并融入中国的文化,从而构筑了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德州学院季桂起教授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和否定的是儒学中的“礼教”,而对儒家学说 中的“仁学”内容采取了“选择性遗漏”的策略,继而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而非“断裂”的结论。
立足“文化五四” 反思学科研究
与会专家学者以“文化五四”为立足点,反思当下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山东师范大学魏建教授指出许多已被学界普遍接受并视为常识的 “定论”并非无可置疑,以《新青年》为例,研究界普遍认为《新青年》创刊后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实际上,1915至1918年的《新青年》并未真 正扛起“科学”与“民主”大旗,1915年9月15日发刊词中的“科学”“人权”与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民主”口号有着本质不同,魏建教授以属性概念 为出发点对“人权”与“民主”的差异进行了辨析,指出“人权”是法律概念,“民主”是政治概念,并进一步点明导致学界对《新青年》评价“夸大其辞”的原因 是现代文学学科研究中学术规范意识的缺失。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肯定了新文学在中国现代意识觉醒和现代文明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指出五四新文学革命 的先驱者只将目光聚焦于文学的文化功能、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将文学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忽略了文学作为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文化现象的文学与作为 文本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混淆使当下文学研究产生诸多困扰。山东师范大学吕周聚教授认为应该在肯定五四新文学的前提下来反思新文学革命所存在的问 题,五四新文学革命形成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线性的进化论观念和武断的革命观念导致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未妥善解 决,文学研究中亦难以摆脱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只有认真、实事求是地反思、清理这些问题,当下乃至未来的文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搭建对话平台 重振学科辉煌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起走过的辉煌历程,指出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面临着“边缘化” 的困境,但在这25年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已在悄然中完成了学科的规范化和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了正规的学术领域,研究的时间、空间和文类已大大拓 展:突破了传统的30年,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晚清;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大陆文学,还包括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文类也不再局限于新文学,都市小 说、旧体诗、戏曲等都纳入了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学科活动的舞台日益广阔。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眼光的引入使现代文学研究走向多样化,但纵观近 25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文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史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初的原动力——“现实关怀”正在逐渐丧失。陈平原认为,“现实关怀”是中国 现代文学学科“冲锋陷阵”,影响社会和大众的关键。陈平原从语言的维度出发,以“文白、繁简、拼音以及方言的力量”为题就如何回应社会各界对新文化运动的 质疑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此外,其他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山东学界的青年学子们分别从五四文学的发生、《新青年》的翻译和文字改革等角度对五四文学进行了深 入细致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