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4月27日至5月6日,王天德展览“回”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展出,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人,共展出作品30余件。
作为当代水墨的实践者,王天德具有扎实的传统文人画学养,从早年的《水墨菜单》《中国服装》 《中国扇》开始,他便一直坚守水墨语言与山水母题,不断进行实验。近年来,他逐步用火灼取代毛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视觉语言,其作品也不断被海内外重要美术馆展出及收藏。以2014年今日美术馆的“开门”个展为契机,王天德流连于古字画,并深受启发,创作了一系列古今并陈的作品,延续至苏州博物馆的“后山”个展。
艺术史学家沈揆一评价说,在王天德的山水作品中,艺术家并非像许多元明的文人画家那样刻意追求一种得以精神卧游的自然山水景致,他营造的是更大的虚拟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现代的人们可以通过对文字和绘画的解构,来与自然和古人进行对话与交流,也同时在这一空间中反观自己所处的境遇。他的作品通常由两层画面叠加而成:底层在宣纸上以传统水墨的方式表现出山水画和书法的笔墨痕迹,表层则以香灼烧皮纸,构成另一层山水与书法的图像。两者相叠,使整体画面产生一种空间与深度的错位,为现代的我们与古代的文人寻到了一个彼此关照和对话的空间。
吴洪亮则对展览的题目“回”进行了解读,他说:“ ‘回’是一个动作,存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无论治国或是文艺,每一次前进都在对过往的回望中完成。‘回’又是一种姿态,在这个崇尚进步的世界里,往后意味着拒绝、静止与内省。‘回’还是一个符号,两层方块,城墙里的城墙便是故宫,昨日的紫禁城,今日的博物院。 ”在吴洪亮看来,王天德作品中的荒野之趣、淡薄之色与故宫博物院的豪华、绚烂恰恰形成了一种对比。在这种对比下,观者也与王天德共同完成了一次对传统的回望。
(张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