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新乐府:现代音乐激活传统戏曲

//m.zimplifyit.com 2015年05月18日10:06 来源:光明日报 杜羽

  

  评弹大师高博文

昆曲演员马靖、饶子为
昆曲《懒画眉》演出现场

  还是那身粉色的旗袍,还是那把弹惯了的琵琶,还是那曲婉转幽怨的《情探》,5月2日晚,舞台上的上海评弹团演员陆 锦花一如往常。只不过,她的舞台从上海的评弹剧场移到了北京的糖果——一个以演出流行乐而闻名的音乐厅。台下近千名观众和网络上两万多名观看直播的网友, 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而不是陆锦花熟悉的那些上了年纪的评弹迷。台上,她还多了两位新伙伴——大提琴演奏家宋昭和音乐制作人、担纲钢琴演奏的吴梦 奇。

  在这场名为“新乐府”的演出中,评弹、昆曲、民歌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原汁原味,代表着西方艺术元素的吉他、小号、大提琴、架子鼓,与之 碰撞、结合,引来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不少观众坦言,之所以买票来看演出,原本是冲着几位流行音乐界的大腕儿,没想到整场演出下来,留下更深印象的却是传 统文化实实在在的魅力。而这也正是“新乐府”出品人、十三月唱片总监制卢中强的初衷。

唤醒传统文化的基因

  评弹,是江南文化的符号。从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到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再到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与江南有关的电影,往往少不了 评弹的身影。不必太过浓烈,几声若隐若现的琵琶、三弦,几句曲曲折折的吴侬软语,就能把人拉到那个白墙青瓦、烟雨朦胧的江南。但大多数人对评弹的了解,恐 怕也就止步于影视剧中的点滴片段。走进剧场,听上一段完整的评弹,似乎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即使那些从小生长在江南的年轻人,对这种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说 唱艺术,也知之不多。

  苏州籍音乐人吴梦奇,从小跟随酷爱评弹的外婆生活。那时,家里那部古老的半导体收音机,唯一播放的节目就是评弹。清晨,吴梦奇在评弹声中醒 来;白天,在评弹声中玩耍;夜晚,听着评弹睡去。然而,这位在评弹声中长大的苏州人,大学学的是西方声乐,后来开始创作流行歌曲,与评弹渐行渐远。

  和吴梦奇类似,卢中强也是在传统音乐的熏陶中长大。因为母亲是黄梅戏演员,在剧团大院长大的卢中强,左耳听着黄梅戏,右耳又传来徽剧、京剧 的曲调。但比起传统戏曲,卢中强年轻时更喜欢西方音乐。直到做了20多年的流行乐制作人,过了不惑之年,卢中强才突然发现,戏曲早已融在他的血液里。原来 这就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基因,他迫不及待地想把戏曲的美和他对戏曲的爱与人分享,特别是与传统更加隔膜的年轻人。卢中强深信,只要找到一种适合的表达 方式,古老的戏曲也可以被年轻人接受。他把这种新的音乐风格称之为“新乐府”。

  很快,卢中强找到了吴梦奇,摸索评弹与流行音乐跨界混搭的可能。随后,陆锦花、宋昭和上海评剧团副团长高博文等陆续加盟。与此同时,在卢中 强的号召下,音乐制作人陈伟伦召集了古筝演奏家常静、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打击乐声部长刘恒和昆曲演员马靖、饶子为等人,开始进行昆曲跨界的尝试。

跨界带来的化学反应

  当回到苏州,走进儿时生活的那条巷子时,评弹声又隐约响起,吴梦奇的评弹记忆被激活了。吴梦奇意识到,面对让人肃然起敬的传统音乐遗产,他 所要做的,是要抓住评弹的灵魂,挑选到那些能与评弹韵律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展现江南风情的音色。陈伟伦和他的伙伴们苦苦寻找的,也正是蕴藏在昆曲中的律 动。

  对于传统戏曲的发掘与再现,需要以对戏曲的理解和尊重为基础,这是所有参与“新乐府”创作的音乐人的共识。跨界是为了再现传统,让年轻人真 正感受到传统音乐的神韵,不能为了跨界而跨界。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传统音乐究竟应该和哪种风格的音乐混搭,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音乐是不受民族、地域 限制的世界语言,无论是西方的电子乐、爵士乐、摇滚乐,还是源自本土的冬不拉、古筝,甚或某些生活中的声音,只要有助于中国传统音乐魅力的呈现,就可以融 入“新乐府”的创作之中。

  一曲《情探》,陆锦花不知唱过多少次了。寥寥百字的唱词,早已烂熟:“梨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花谢春归郎不归。奴是梦绕长安千百 遍,一回欢笑一回悲……”5月2号的演出,却让陆锦花异常感动。不仅是因为宋昭手中那把大提琴的如泣如诉,还因为在她的演唱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断断续续、 讲苏州话的男声。虽然听不大清,但几百年来“花谢春归郎不归”的慨叹,终于有了回响,陆锦花热泪盈眶。那个讲苏州话的男人,就是吴梦奇。

  演出前几天,高博文演唱《莺莺操琴》的音频就被放到了网上,短短几天就获得不下10万次的点击。有网友说:“虽然对苏州评弹没什么了解,但 这次的编曲很对我的口味,节奏感很强,和咿咿呀呀的古韵居然很搭。中间有一部分,背景乐是城市噪音,有车鸣和建筑工地打桩的声音,那是我熟悉的城市的节 奏。听起来就好像一个司机开着收音机,在马路上收听苏州评弹,画面感好强!现代城市的声音与传统美妙的声音巧妙相遇,谁说现代与传统不可融合?”

庞大的“新乐府”计划

  对于人称“吴韵一哥”的高博文来说,评弹的“粉丝”其实不少,但问题是观众的年龄、地域太过局限。如何把评弹这样优秀的江南曲种推广到一个 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是高博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2004年,高博文就参与了音乐人范宗沛制作的专辑《水色》中,古老评弹与现代音乐的 混搭,至今仍为很多乐迷津津乐道。进入“新乐府”的创作团队,让高博文又找到了一条新路。

  现代需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传统希望借助现代得以传播。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也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不断碰撞中向前发展的。很多音乐人也都 进行过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尝试。卢中强对于“新乐府”的设计与别人不同,不是某一传统剧目的完整改编,也不是略含传统元素的“中国风”,既要“原汁原味”, 又要易于碎片化的传播,长则10分钟,短则5分钟,通过某些片段的呈现,引起年轻人的兴趣,进而让他们能够追根溯源,体会传统的魅力。

  在卢中强的计划中,未来的“新乐府”将从现有的昆曲、评弹,逐步扩展到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各个戏曲门类。“新乐府”也将成为一个孵化器,把更多流行音乐家和古典音乐家汇聚到一起,共同完成这个庞大的跨界音乐工程。

  观看完“新乐府”的首场演出,活跃在美国音乐界的演奏家汪洪十分欣喜。在他看来,“新乐府”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在世界上形形色 色的音乐形态中表现出十足的“个性”,具备了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汪洪也指出,“新乐府”如果作为一种商业演出,需要借鉴美国太阳马戏团O Show、 KA Show等商业演出的经验,找到在演出市场取得成功的“共性”,让更多人乐于为这种音乐形式买单。

  (本文照片为摄影师郑亮拍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