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理论探讨 >> 正文

中国画教学应遵循艺术规律

//m.zimplifyit.com 2015年05月19日11:05 来源:光明日报 胡勃

  中国画的教学由传统的师徒相传转变为美术院校的普及模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位教师同时教授十几位乃至几十位学生。试想,这样的课堂如何使学生得到细致的指导?教师如何将自己的真正功力传授给每一位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水平,这是目前美术教育需要反思并解决的问题。

  中国画的教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临摹”是对传统的借鉴;“写生”是对造型能力的训练;“创作”是发挥能力和展示才华的综合体现,也是临摹、写生教学的归宿。由此可见,创作教学在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

  创作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它涵盖着艺术各方面的诸多因素,较之临摹、写生而言,难度较大,有其规律却难成规范,且基础、能力、想法、追求各不相同。如何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抓住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导师进行全方位思考、立体式教学的指导关键。就教学而言,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所构成,尤其创作教学更为突出。所以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者必须沟通默契,达成共识基础,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而张扬个性。

  有生活 有感受 有激情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为艺术之母,艺术为生活之再生。因此,有生活的作品,才有活力。光有生活,缺乏感受,于艺术创作无补。因为感受是生活和情感通往艺术的桥梁和纽带,有感而发的创作才是最鲜活的作品。艺术是感情的精神产物,感情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创作的激情,往往是点燃艺术闪光的火花。强烈的感情冲动,必将赋予艺术作品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有立意 有格调 有境界

  如果说生活、情感在创作中是居于客观层面的外向追求,那么立意、格调则是主观因素的内向架构。创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讲,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想象,让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艺术时空中,是艺术作品博大精深之所在。但艺术的想象是建立在感受、体验和灵性基础之上的。想象的定位,就是立意。立意需要主见,是对艺术美感的主张和见解。创作的立意与构思,是架构艺术作品的栋梁支柱。人有格画有品,以格论品。画的品位与格调,往往是人的品格在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是无法掩饰的默默潜移。品位与格调说到底,无非是一种情趣和情操,是一种高度。在艺术创作中情趣与情操的高低,决定着艺术作品格调的优劣,有格方高,入调则雅。雅俗高低皆出于此。

  有语言 有技巧 有形式

  艺术语言是产生艺术作品、表达思想情感的视觉道白。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主要是笔墨。所以笔墨的运用与掌握,就成了中国画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完美地运用艺术语言,是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也是体现作品完美的重要环节。艺术技巧是对艺术语言、工具材料的淋漓尽致的发挥,使语言效果达到极致。技巧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技巧往往与形式相关联,技巧的掌握需要不断地磨炼,方能“熟中生巧”。笔墨技巧是构成中国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艺能力,讲笔墨、讲形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而语言、技巧最终汇集于形式。形式是传递艺术美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内容和情感表达宣泄的载体。任何一幅作品,在创作的全过程中,都始终在围绕形式展开和制作。艺术形式是艺术创作所有环节中的集合体,内容与形式一起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完整概念。

  有个性 有突破 有创新

  个性,是艺术的立足之根,是赖以生存的一枝独秀。它容不得概念雷同与重复。艺术的特质,是个性化的形象思维,艺术的创作,是个体化的精神产品,由此决定了艺术创作的“自我性”与“独特性”。艺术的个性只有不断去发现、进取、超越,才能永葆生命之青春。艺术的生命在于发展,在于创新。突破与超越,意在创新,使个性化的作品破土而出。要创新就得有突破、有超越,就是敢于闯出既定的程式与模式和已有的辉煌。创新不等于臆造和杜撰,它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弘扬与发展。所以“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才是创新的正道坦途。艺术的创新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样式的新奇和手段的怪异。它是一个“全能”的艺术概念,应包含着题材与体裁、思维与观念、情感与形式、语言与技巧等诸多方面。

  关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几点法则,我认为需要首先整合学生们对创作共性规律的认知达成共识,要尊重艺术规律和个性。因为规律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艺术视野的广阔天地,有效地从艺术的共性中萌生属于自我的艺术个性。凡是艺术创作,无论何种门类、流派、形式,都无法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逃脱不掉艺术基本法则的制约。可是当今的中国画教育理念出了一些问题,最根本的是没有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画的教学由传统的师徒相传转变为美术院校的普及模式,初衷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接触艺术、学习艺术,但随着美术院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数量并没能及时跟上,逐步演变成一位教师面对十几位乃至数十位学生的场景。试想,这样的课堂如何使学生得到细致的指导?教师如何将自己的真正功力传授给每一位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水平,院校又如何培养出新一代的艺术大师?这些应是当前美术教育界,尤其是中国画的教育机构需要反思并解决的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