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照片中,前边那个赶着马车的人是我,我旁边那个大高个子就是乌兰牧骑的巴图队长,说到队长啊,我就想起有一年他们到咱们这来演出,正好赶上你阿爸发高烧,还是巴图队长从他那百宝箱里给你阿爸拿了药,抱着他整整看护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你阿爸的烧才退……有些事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是一段永远都抹不掉的红色记忆。 ”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乌兰牧骑对草原大漠的执著,爷爷给孙女讲起当年乌兰牧骑演出的场景,令人无限感慨。
这是民族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中的一段场景。5月16日至1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区文化厅、区文联组织,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这部剧目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整场演出分为“红色记忆”“守望家园”“草原铸梦” 3个篇章,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赞歌》《敖包相会》 《鸿雁》 《雕花的马鞍》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让观众的心在美丽的大草原上自由驰骋;舞蹈《挤奶员》 《奶酒献给毛主席》 《敖特尔风情》 《彩虹》 《盅碗舞》等展现了草原特有的风情,带领观众重温了乌兰牧骑的峥嵘岁月。
演出通过主持人现场讲述与舞蹈、独唱、情景表演、好来宝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乌兰牧骑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热情讴歌了乌兰牧骑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和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乌兰牧骑, 1957年诞生于内蒙古草原,被誉为草原上的文化轻骑兵。1964年,乌兰牧骑晋京进行专题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褒扬,并在全国巡演。乌兰牧骑最初成立时,人数不多,就那么十几个人,但吹拉弹唱样样都有;就那么几样乐器,几盏马灯,却走遍牧野山川、农田工厂,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这支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拼搏,乌兰牧骑目前已发展到74支队伍, 2800多名队员,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新时期以来,面对市场经济下的种种诱惑,乌兰牧骑没有浮躁、没有迷失,他们服务基层、扎根草原的精神始终没有变。据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介绍,现在乌兰牧骑每年为基层演出100余场,在服务基层的舞台上不断发展壮大。乌兰牧骑像旋转的裙摆,紧扣时代的脉搏,像是一首蓝天的诗,在寥廓无边的牧野山川钟情地厮守,在毡房田舍娓娓道来。他们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借鉴传承,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点鲜明、演出机动灵活的乌兰牧骑艺术风格和文化品格。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乌云其木格,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和孙志军、董伟、李伟、乌兰、陈建文、汤恒等有关方面领导观看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