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沉香》在京登场:给你一场原生态民间舞的洗礼

//m.zimplifyit.com 2015年05月22日11:16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辉
藏族的《东旺锅庄》藏族的《东旺锅庄》
维吾尔族的《纳兹尔库姆》维吾尔族的《纳兹尔库姆》

  5月16日,熊熊的“篝火”燃烧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大厅,盛装的“少数民族”舞者手挽着手围着“篝火”欢快地舞蹈、放声地歌唱。提前来到剧院的观众不再早早地入座,而是聚在这些舞者的周围,或静心聆听,或和着节奏击掌。当晚,盛大的民族民间舞蹈专场演出——《沉香》在这里登场。

  取材于汉、藏、维吾尔、蒙古、哈萨克、土家、苗、彝、普米等9个民族的13个舞蹈作品轮番上演。这里不再是喧嚣的北京、华丽的剧院,而是大山深处的彝家村寨、是雪域高原上的藏族部落……这些兴高采烈的人们,正在以欢快的舞蹈庆祝着自己的节日。

  院校联合,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新路

  2012年6月,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中国音乐学院牵头,联合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院校和机构,共同组建了“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通过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强强联合,开展了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图书与数字资源共享等多领域的合作。《沉香》即为该中心今年组织的“中华颂——2015中国民族艺术知多少联合展演”中的组成部分。该中心希望通过五大院校的合作,采用名家解析、艺术展演和观演互动的方式,向广大观众全面展示中国民族艺术教育成果,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基层调研,让舞蹈节目真正“被认可”

  《沉香》的所有舞蹈作品都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来源于最真实的民间。而这些作品,与北京舞蹈学院邓佑玲教授主持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项目密不可分。

  2010年,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设立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项目。身为土家族、具有多年舞蹈研究经验的邓佑玲申请了该项目。

  项目于2011年启动。在随后的3年多内,邓佑玲带着自己的团队,对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保安、普米、怒、阿昌、基诺、毛南、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京、珞巴、门巴、景颇以及台湾少数民族开展了40多次调研。

  在田野调查中,邓佑玲发现,民族舞蹈的传承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舞蹈数量趋少化、传承人断代化、内容单一化、情感空心化、语境随意化、风格特色类型化以及音乐伴奏电子化等方面。

  “舞蹈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邓佑玲说,脱离了民族生活、丧失了民族文化本真的舞蹈就失去了价值。现在,很多民族舞蹈不被当地少数民族认可,就是因为那变了味的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真正的民族艺术。

  为了求真、求实、求“被认可”,邓佑玲带领团队开启了寻根之旅。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开展了“走下去、请进来”行动,全体师生深入乡村牧区,向少数民族艺人学习最原汁原味的舞蹈;邀请民族艺人走进课堂,手把手纠正学员们的每一个动作。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编创和苦练,经过数十位少数民族艺人(其中很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点,一台原汁原味的舞蹈演出剧目《沉香》最终完成。

  后继有人,传承民族文化希望无限 

  2014年,《沉香》首演,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全体毕业生用肢体呼唤远古的艺术文明,用舞姿诠释今日的多元文化,这台凝结着多个民族文化精髓的演出震撼了全场观众。这一次,诠释《沉香》的是刚刚步入北舞校园的大一新生。他们接过了接力棒,在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沉香》的最后一个节目登场之前,纱幕徐徐落下,全场灯光关闭,悠扬的、饱含深情的音乐响起。纱幕上,一幅幅照片徐徐闪过:少数民族艺人在田间村寨的舞蹈展示、一位位传承人的无私指导、北舞师生的刻苦训练……所有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的是执着的追求、朴实的情怀和无限的希望。

  (本文图片由北京舞蹈学院提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