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故事梗概:很久以前,内蒙古草原上的一处寺庙里来了一位逃难的男子扎木苏。经寺庙大喇嘛的同意,他留下来靠打杂谋生。一日,扎木苏遇到美丽的姑娘萨娜,他从此心神不宁,终于在一次借宿萨娜家的蒙古包时,强奸了她。之后,他对自己的罪行悔恨万分。大喇嘛去世后,扎木苏受命在战乱中守护寺庙,而萨娜不久也嫁给了一个外地男子。之后,萨娜有了孩子,可是丈夫忽然离奇死亡,只有扎木苏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罪孽造成的。在无法解脱的悔恨中,扎木苏决定一步一磕远赴塔尔寺,用苦行惩罚自己。从此,萨娜独自一人抚养孩子成年,儿子有一天为外来的马队领路却不再归来,留下萨娜独自生活。一夜,萨娜的蒙古包外枪声大作。天亮后,萨娜发现蒙古包前躺着一个重伤的男人、一个与官府作对的汉子。在养伤的期间,萨娜与他产生了感情,但好景不长,他不慎杀人,必须远走高飞。此前历尽磨难而神志不清的扎木苏也从远方回来,不久死去。萨娜在经历了亲人病痛、离别、死亡后,在乱世中仍旧坚强地独自生活在草原上。
看点: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蒙古族青年导演、制片人、演员诺明花日,曾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天边》,荣获第十二届达卡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和国际影评人大奖费比西大奖。这一次,她又自编自导自演了新片《祈祷》,再一次展示了自己多方面的才华。
《祈祷》根据著名蒙古族母语作家满都麦的小说《三重祈祷》改编。这部蒙古文小说在内蒙古等地有广大的读者。通过电影的改编,蒙古族母语文学的魅力将展示在观众面前。
导演诺明花日:人性的表达需要以特定文化为依托
问:经过《天边》的创作之后,您又创作了《祈祷》。这两部电影在创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我以前是演员,从《天边》开始自编自导自演,又担任了制片人。我对所谓成功没有准备,也没有预料电影会多次获奖。费比西影评人奖等,给我带来了荣誉,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创作视野。《天边》中的故事发生地是半农半牧地区,演员说当地汉语方言和蒙古语,是一部地道的现实题材的农村片。而《祈祷》有很纯的蒙古族味道,我也有意地按照原著的节奏和风格来讲故事。
问:《祈祷》似乎对宗教的表达很用力,扎木苏这个形象把宗教对蒙古族人行为的影响体现得非常充分。
答:影片在原著基础上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改动。原著的主要人物是扎木苏,改编后叙事聚焦在女主人公萨娜的命运之上,但扎木苏仍旧是影响萨娜一生的关键人物。
宗教为影片带来另一种色彩。在遥远的战乱年代,人的行为除了受制于人性的纠葛,更多地受制于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扎木苏这个人物为赎罪而苦修,正体现了宗教文化对其思想和行为的深层制约和影响。艺术作品中人性的表达需要以特定文化为依托,否则我们会很简单地以现代人的观念来判定他是否有罪。
问:你似乎很喜欢用蒙古国的演员?
答:我有很好的演员朋友,他们的表演很出色。但作为导演,我需要调度,对熟人会担心抹不开情面。和蒙古国演员交流没有语言障碍,由于相对陌生又可以专注于创作,不受情面问题的影响。他们的表演还没有太多的模式化,在台词发音、造型等方面与国内演员不同,加上工作踏实,所以我愿意请蒙古国演员出演。《祈祷》中三个男演员都是蒙古国的。
问:《祈祷》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时,用的是普通话配音版,影片应该有一个蒙古语版吧?
答:对,在呼和浩特首映时,就用了蒙古语+普通话字幕版。当时,整个礼堂爆满。在与观众互动时,观众很热情,我很感动,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放映蒙古语版时,笑点明显比放普通话版时多,因为普通话版里,很多幽默的东西都失去了。比如,扎木苏和小喇嘛来到萨娜家的老额吉跟前,他们之间的对话有一些微妙的含义,蒙古族观众看了更能心领神会。
这次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我觉得观众群体应该和在呼和浩特放映时不同,所以用了普通话配音版,主要是着眼于国内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