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吴长江,195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30余次赴青藏高原写生创作。曾在西班牙、日本和我国多个城市举办个人展览20余次,出版专著、画集18册;曾获第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1983年)、国际青年美展鼓励奖(1985年)、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0年)、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6年)、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1999年)、中国文联“采风成果奖”(2001年)等奖项。作品为国内外多家公共机构收藏。
“我愈来愈强烈地感觉到,似乎在冥冥之中自己与青藏高原有一个前世之约。我与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的近,好像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吴长江曾在他的创作随笔中如是说。30多年来,他30余次深入藏区,执着于他的精神原乡——藏族题材,无论是版画还是水彩、彩墨,均以一系列表现藏族人物直面生命的精神肖像,拓展了当代中国写实绘画的语言和面貌。
1982年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吴长江留校任教。1988年至1989年,他相继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美术学院和格拉纳达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教学相长的历练与思考让他逐渐领悟到:“艺术历来不单是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反映时代背景,而是透过这些,观照现实和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他坚信写实艺术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交通十分不便的那些年,吴长江坐几日的火车,再乘几日的长途汽车,走着时断时续的高原公路,数十次远赴高原藏区写生。远离大都市令人窒息的空气和噪音,充满无限魔力的雪域高原所带来的强烈与平和、粗犷与精致,以及非人为雕饰的人与大自然和谐自由的原始创造力深刻地启发了他的艺术创作。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吴长江即选定了他创作的精神寄寓,自此对青藏高原的眷恋,便是一见倾心、终生不渝。
80年代初,在青藏高原这幕天席地的“大画室”,吴长江根据素描写生稿创作了完成了《喂马》、《雪后》、《尕娃》、《高原牧场》等一批“青藏高原系列”版画精品。画家发挥了石版画的技法特质,侧重点线结合、丰富细腻的颗粒美感。这些作品大都是表现某一具象、鲜活的形象或生活场景,画家淡化了主体的自我审视,将情感熔铸到了纯净的人性表达中。一如他说:“将造型语言中所有的表现因素集中在沉寂之中,并把它整体地体现在作品里。”
吴长江的版画作品一般采取黑、白、灰调子的素描方式,突出大面积黑白色调或灰色调的对比变化,营造雪域高原特有的单纯、宁静、清冷而深远的空间,呈现出清晰的个人面貌。这种艺术灵感和绘画语言来自于画家高原生活的亲身感受和独特发现。常见于其画面中的黑色或灰白色的藏族人物和马匹、牦牛等物化形象与咫尺千里的开阔背景和谐统一,幻化着空灵境界中活跃、充实的生命痕迹和精神场域。
自2007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后,工作异常繁忙,难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实验、思考和表达,但他仍然坚持利用短暂的假期到高原藏区写生。然而,5月25日,在两个会议的间隙接受《美术文化周刊》采访时,他却坦言:“说到创作,我现在越来越感到心虚,在艺术实践上做得远远不够。”
吴长江始终认为艺术创作是艰辛和痛苦的劳作,它理应是画家面对质朴无华的大自然的真实情感的倾吐。“当前的艺术创作需要‘精、气、神’,也需要有意无意的吃苦。如今画少数民族题材的画家虽然多,但创作者如果不以表现对象的喜乐为喜乐、以他们的忧虑为忧虑,自然难以拿出打动观者也打动自己的作品。”吴长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为例表示,“回归到原点,我们的美术家还是要一笔一笔地去画。”他说,作家适合下去“采风”,对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写生。现今很多艺术家经常会去某地走马观花地拍些照片,然后拿回去进行制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不仅难出优秀的艺术创作,更会使作品逐渐沦为装饰画。因为再好的照片也难以记录当时的感受,这是写生所无法比拟的。
改革开放以来,版画艺术的发展较快,普及面较广,从事版画创作的主力都是青年人,题材和技法也都不拘一格,但吴长江指出:“版画领域表现时代主题,特别是对普通劳动者寄予深厚情感的作品不多。很多作品内容不痛不痒,创作者本身对作品内容并没有动情,存在照片化、制作化的倾向。”他认为,从现状看,版画形式丰富多彩,但缺乏感人的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不断思考自身艺术创作的问题,分析自己原来的特点、积累是什么。快要离开工作岗位了,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够把这些设想充分施展出来,作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吴长江说。他还与记者分享了与青年艺术家之间书信往来的小故事。“他去西班牙看斗牛表演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画家是斗牛士还是牛?’在他看来,从作品的角度看,画家是斗牛士;但就艺术长河的发展而言,因为要为观众奉献作品,所以画家其实是牛。我也很认同这一点。”美术家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影响观众甚至后世确实很难,因为其中牵涉各种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艺术创作只能是庸庸碌碌。因此,艺术家只有以敏锐的目光不断审视支配其时代的艺术需求,像朝圣的牧民用身体丈量信仰般虔诚地坚守艺术本体,才可能让艺术的神与物游在不易觉察中渐入佳境。
“创作者只有踏实研究艺术规律,不断重温经典,笃定艺术的目标,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艺术表达的风格,才能给中国当代艺术留下一小朵花。大家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艺术花园才会百花盛开。这也是把美术向前推进的力量所在。”吴长江说。记者 胡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