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中国故事 >> 正文
这里的创业人涌动着澎湃的激情,这里的创业故事如波似浪。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我国首个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这里大小岛屿一千三百九十个,陆域面积一千四百四十平方公里,地处大陆东部海岸线与长江水道的交汇处,构成一个近五百海里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
我乘客轮渡船,踏波逐浪,来回海面,上下岛屿,历时十九天,遍访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个海岛县(区),入渔民家,住小岛屋,晨起观日出,夜深闻涛响,记录一二,写就缩影。
在这里挥洒青春
刚从另一个海岛,经朱家尖海峡大桥,来到沈家门东港外滩。徐方成自己开车过来,他一出车门,便快步向我走来。
短发浓黑,额宇亮堂,单眼皮的眼睛,小而有神。蓄着络腮胡子,修剪整洁,时不时摸一把。
徐方成1979年出生,是舟山圣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第一届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
他说: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初中班主任对我说过:“要想逻辑思维严密,就得看《人民日报》。”读高中的三年,每天中午,我捧着饭盒,在学校的阅报栏,看《人民日报》,从头看到尾。报看好,饭吃完,一天不落。读报,对我影响很大。
我老家在浙江西部常山县的小山村,泥巴里滚大的穷孩子,天天爬山,上山砍柴。父亲,母亲,舅舅,经常对我讲,自己要多努力一点,要多为别人想一点。
2000年,我考上浙江海洋学院中文系文秘专业,学费需要七千多元。但家里穷,只能给我一千多元。我想到有亲戚在江西,就一路去“化缘”。东拼西凑,就为圆这个大学梦。我第一次出远门,就背了一个小包,包里塞了几件衣服。坐火车,转汽车,乘轮船,到了舟山。从小在山里长大,从来没见过海,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了大海。
我上大学的这一年,碰巧是国家第一次实行助学贷款政策,帮了我大忙。我申请了5000元助学贷款,加上家里和亲戚朋友凑的钱,交了学费。我大学三年的学业,都是在国家助学贷款资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或许我还读不起大学。
我进大学第一天,就预算好,一天伙食费最多不能超过三元,早中晚三顿不能超支,早饭两个实心馒头加一碗稀饭,四角钱;中饭,米饭加蔬菜,五角钱;晚饭,米饭加豆腐,紫菜汤是免费的。精打细算,控制自己的费用。
再有就是制定锻炼身体和学习的计划。天天早上去锻炼,我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政治、哲学、法律、心理学,公关营销、策划、管理、财务……我天天泡图书馆,十几本书同时看,有时也消化不了,囫囵吞枣,先吞了再说。
然后,就是考虑生计问题。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改善,何以谈改变天下。
从大二开始,每个周末白天和平时的晚上,我一直在外面兼职。帮助促销,发传单,一分钱一角钱一元钱都要。随后,接触面广了,帮助公司搞电子产品营销策划。后来,加入心理咨询热线,要通宵值班。
有一次,凌晨3时多,我才从外面回来。太晚了,就爬围墙进校门。学生宿舍的门早锁了,我住在四楼,又不能叫醒别人。我壮了壮胆,就沿着自来水管爬上去。
第二天,保安对我说:“你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回学校,都叫我,我给你开门,千万不要爬自来水管了。”保安其实已发现我爬自来水管,怕我发生意外,就看着没叫。以后每次半夜回来,保安都把我护送到寝室。
我骑自行车,跑遍了舟山本岛的渔村和农村。年纪大的渔民、农民不会讲普通话,逼着我学舟山方言。在一些舟山朋友面前,我经常吹牛,我比你们还土著,你们没到过的地方我到过,你们不会讲的方言我会讲。
我一直相信,只有你有梦想,只要你不是脑袋空空,就不怕口袋空空,就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2003年5月,徐方成在大学毕业前夕,组建了四人创业团队,基本都是贫困生。这四人创业团队租了一间地下室,一个月二百元房租。这个地下室不到十平方米,搭了两张床,两个人挤一张床,其中一张“床”是靠几条凳子垫着的。
虽然地下室阴暗潮湿,但四个年轻人的梦想与热情是炽热的。好在母校很支持学生的创业,徐方成借用了浙江海洋学院服务器,蛮先进的。他又借了同学的一台电脑,四个人,合用这一台电脑,上半夜下半夜,二十四小时轮流用。
开发技术网站,搜集整理材料,四处奔波推广,不会来一分钱。“真不知道能否成功,有时感到黑暗一片。最穷的时候身无分文,差一点要到码头去扛沙袋了。”
坐船到了东极岛,那时非常偏远,几乎无人知晓。徐方成走遍了全岛,觉得非常有开发的价值。因为偏远,别人不会竞争。
当地老百姓却很不理解。有的渔民说:“这里都要成为无人岛了,你们来找死啊!”甚至因为三言两语不合,就要动手打人。
徐方成说:“就选这个点,作为根据地。当时东极镇政府很穷,是要饭财政,连自己的工资都发不出。穷则思变,当时镇党委书记对我们很支持。我一腔热血就干了,手中也没钱,真是赤条条地就冲上去了。”
2003年7月,召开东极岛开发筹划会议,介入东极岛旅游开发,确定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方向。11月,筹备开设东极旅游网。
徐方成说:“我不是学旅游专业的,可是我的路子对了!我先把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好,包装策划,以科技手段来联结,开发文化旅游、智慧旅游。”
2004年元旦,这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开始。东极旅游网开通仪式暨海院学生社会实践成功案例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海洋学院会展中心召开,舟山各媒体争相报道。
然而,新事物能否被大众接受,仍是一个变数,需要机缘,需要时间。
眼看潮水涨上去了,徘徊许久,又逐渐落下去了。一天天的潮涨潮落,反复循环,似乎想告诉人们什么。
农历大年三十,徐方成在博客上写下了年关感言:“今年过年,我们四个都不回家,一起为了一个理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我们的创业人生……”
过年谁不想与家人团圆,真实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路费回家。四个大男人,挤在一起,一位老家在山东,一位老家在台州,一位老家在衢州,只有一位在舟山本地的,情愿相陪不回家。
大年三十晚上,外面的鞭炮声已经响起。一位老师提着几袋舟山老酒和一些年货,来看望四个学生,“我知道你们现在很艰难,但你们的路子是对的,只要坚持下去,你们一定会成功。”
在最困难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成为他们能坚持到最后的动力之一。
到了2005年“五一”黄金周,突然出现奇迹!客人爆满!船票卖光了!5月1日至7日,东极旅游突破历史新高,共接待游客六千人次。
客运站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原来出岛入岛没多少人,政府每年贴几十万元油费,船开得越多,亏得越多,船老大都要卖船了。
2005年5月,东极旅游网ICP备案成功。7月,东极旅游网被国际DMOZ收录。10月,携手上海投资方开始规划实施东极及舟山旅游长远规划。11月,舟山文化旅游网、朱家尖、桃花岛、六横岛、蚂蚁岛等旅游门户网启动。
2006年3月,我找了个合作伙伴,舟山圣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一百万元。随后,圣岛旅行社成立。
“圣岛”,舟山在我的眼中就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我把自己的梦想都寄托于此。
前无古人,网络怎么做旅游?开始创业的第一年,我们不断碰到麻烦事。工商局、地税局、旅游局等部门来检查,因为有旅行社举报我们以网络来做旅游,扰乱了市场秩序。最后甚至公安局都来找我们,因为我们在做的东极岛处于公海附近,公安局担心我们处理不了涉外之事。
圣岛公司是完全有别于传统旅游的全新电子商务服务和互动模式。从传统的规章来看,只能允许现金交易,要做纸质台账。我们超营业范围了,我们是电子化档案,客户在网上交易。我们三天两头被叫去谈话。以前流眼泪,现在微笑着吐苦水。
舟山群岛在我的心中是神圣和感恩的代名词,也是年轻人挥洒青春和智慧的福地。
在这里描绘梦想
“舟山群岛·东极”号,通体白色的客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进入海天湛蓝的梦幻之境。
普陀区东极镇所在的庙子湖岛。从东极镇政府办公楼下来,石阶一级级往下坠,坠到一个拐口,走几步,狭窄的出口,便是一条石板路,一块石头紧咬一块石头。左右两边房子密集,连成整排,多为石头墙面,两层楼为主,间有三层楼。地面中间,相距不远,就有一方装饰石板,黄色的图案,对虾,螃蟹,鲳鱼,章鱼,扇贝……这一路踏着虾蟹鱼贝而前行,虾兵蟹将在脚下簇拥,俨然到了龙王宫。
这条街地势由上而下,人走下来时,有倒斜之感。难怪,当地人称此路为“倒陡街”。
“倒陡街”是庙子湖岛人口最集中、最热闹的一条路,大多数居民都沿街而居。走在我前面引路的,是东极镇文化站的梁银娣。
身材单薄,头发往后一绾,随意一扎。青绿色的圆领衫,石磨蓝的牛仔裤,白色的坡跟凉鞋。简简单单,朴朴素素,梁银娣就这样出现在我的眼前。梁银娣在青浜岛土生土长,她是渔民画家,又是渔民画的组织者。
踏上台阶,抬头见一木质横匾,“东极渔民画展厅”。
这个展厅,约一百平方米,分为六个展块,上下两排或三排,密密匝匝地挂满了画作。站在这里是什么感觉?每一口呼吸都是彩色的!
临窗一排画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颜料瓶。我挨近一看,美容霜的空瓶,青春宝的空瓶,止痒胶囊的空瓶,杂七杂八的空瓶,都被用来装了颜料。渔民画的草根性、群众性,顿时从一个个瓶盖上蹦跳出来。
梁银娣熟悉这里的每一张画,一一向我介绍。
从2002年7月至今,东极文化站陆续培养渔民画作者一百余人,其中重点作者十五名,参加全国、省、市各项展览八十五次;有一百五十余件作品赴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展销或被收藏,《夜罾》《东极岛》《穿龙裤的菩萨》《老渔夫》《笼捕》等一百四十五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四十二件作品被国家、省、市博物馆永久收藏。截至目前,东极已有近两千件作品成功走向市场,其中二百余件作品成为海岛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好评。
我站在梁银娣的身边,看着她作画。
梁银娣右手执着一管毛笔,左手拿着一个纸杯,纸杯里是颜料。
一张红黄为主调的画稿,平铺在方桌上。红色塑料桶搁在椅子上,顺手就洗笔。
这画稿上,表现农历过年前做团子的场景,磨粉的,搓团的,包馅的,蒸团子的。
“这两天都在赶这件作品,人物不够多,我加六个人物。画稿要放大到三米,文化礼堂外墙上用。”梁银娣用墨线勾勒了人物,线条流畅。
梁银娣洗了笔,再拿一个纸杯,伸笔蘸了一下,在画稿写上棕黄的“福”字。
“最后的颜色,一下子想不出来。”梁银娣自语道。她拿了绿色颜料的纸杯,放下,又拿天蓝色颜料的纸杯,又放下。
梁银娣把画稿搁在墙角,退后,蹲下,看效果。点点头,心中有数了,把画稿拿到画桌上,继续改。
“画画要安静下来,不安静下来画不好。”接受大型创作任务很多,有时四五人赶作品,一稿一稿地画,一夜画到天亮。
梁银娣总算画好了,洗了笔,与我谈。
1989年8月,普陀区文化馆来了老师,招收学员,培训渔民画创作。当时有十六个女孩出来学习,也不顾及什么,就是拿着笔乱描乱画。
我小时候,用蜡笔涂过,对画画有兴趣。这次学水粉画,画了一张《虾岛》,就是渔村里晒虾,满地是红的,屋顶也是红的。辅导老师说:“有一点突破。”一被鼓励,我更有兴趣了。
后来,有的女孩到外地去了,有的出嫁了,就只剩我一个还在画渔民画。
直到2002年7月,普陀区文化馆老师到东极,开展渔民画培训。那次培训班,一群新学画画的渔家姐妹,三十六人,到邻居家借桌椅,坐得满满的。
从7月16日开始,连续四十天,一天没间断,每天在画室里。
有的人是第一次拿画笔,老师手把手地教。
画岛,画船,画海,画自己熟悉的生活。
参加培训班的这些渔姑渔嫂,都是土生土长的东极人,对小岛充满了感情,渔民捕鱼捉虾、渔嫂织网补网、晒淡菜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细节,都给予了我们创作灵感。渔嫂们描绘的每一幅画里,都倾注着个人情感。
就在这年9月,四十一件作品,由普陀区一家文化公司代理,参加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博览会进行展销,有七八件被老外购买了,文化公司返回一些利润。
大家第一次分到钱,有的六百元,有的七百元,高兴极了!渔嫂的画也徝钱了!
我画了一幅《哥俩好》,2002年10月,在全国海岛县渔民画邀请赛上获了银奖。渔姑渔嫂们很惊讶,都瞪大了眼睛。我对画画的姐妹们说:“今年我得奖,明后年让你们也得奖。”她们很害羞,掩在背后偷偷地笑,说:“得奖,根本不可能。”
我的启蒙老师对我说:“你一个人获奖了,你还要带一个群体出来。你要培养十个,才行!你这地方就有名了。”
2003年10月,首届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在朱家尖开幕。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山东日照、浙江秀洲等,十四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代表都来了,数千游客来观看。
展出的舟山渔民画,有海岛气息、渔民风格、大海韵味。我们团体有十二件作品冲进去了!
大家都流泪了,哭了,渔家孩子,从来没想到,艺术殿堂,能去那里!
这之后,大家画画的兴致更高了,参赛作品也多起来了。
2004年10月,我做了一件心中想了好久的事——为渔姑渔嫂们办一次画展。镇里给了两千元,都用来做玻璃框了。搬上搬下,小工的钱,横幅什么的,需要五六百元。我跟她们说,咱们先自己垫,活动办完再争取镇上支持。
第一次举办渔民画展,需要一个场地。岛上地方小,条件差,找到一条街显眼的地方,挂出了《十月金秋东极现代民间画展》的红幅,装了玻璃框的画,只能沿地摆两排。结果有人吵,说我遮住了饭店门面。镇政府去协调,那人说:“什么画展,不举办没关系。”我很伤心,东极不但有风光,还有文化,有这么漂亮的渔民画。一办展就受阻,我很灰心,在办公室哭。
镇领导总算支持,渔民画展出了。
游客们第一次看到东极的渔民画,很喜欢!对我说:“太漂亮了,以后一定要好好发展下去。”我很感动。我看到了希望,渔民画能够带给游客惊奇。
后来,在镇领导的支持下,专门在镇文化中心腾出一间房子,创建了东极渔民画陈列室,同时也是我们的创作室。
2010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文化艺术“一村一品”展中,普陀(东极)渔民画被组委会评为“一村一品”项目优秀奖。
最让人开心的是,那次带去北京的近四百件渔民画衍生旅游产品,一天多时间就销售一空。文化部工作人员买走了二十件渔民画衍生产品,说是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时的媒介。我们的渔民画,受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好评,被无数乡土艺术的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来。
紧接着,是全国农民绘画展。这次展览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美协积极发动各地区农民美术家参与。
网上公布了入选全国农民绘画展的作品名单,没想到,我们的作品都荣幸地入选了。画友们情不自禁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真心地感慨: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爱护和培育我们的各界人士!感谢生我养我的故乡!感谢赋予我们灵气和悟性的这片土地!
离开展厅,我的手中捏着一套东极渔民画明信片。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蓝色水域,在渔嫂的画笔下,保持着她们对大海的自由遐想和纯真感。
我想,我也应该向蓝天借支笔,蘸海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