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吴大羽:抽象的先驱 世俗的“反骨”

//m.zimplifyit.com 2015年06月08日10: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吴大羽致林风眠书吴大羽致林风眠书
无题-128(油画)  41×32.5厘米 吴大羽无题-128(油画) 41×32.5厘米 吴大羽

  人物名片

  吴大羽(1903—1988)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中国抽象油画奠基人,艺术教育家。1922年留学法国,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院。1928年,协助林风眠组建国立杭州艺专,任西画系主任。1965年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已发现存世油画作品149幅,以及蜡彩、水彩、色粉、彩墨、水墨、钢笔画、书法等作品2500多幅,诗稿、艺术札记、随笔等文献资料50多万字。培养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著名艺术家。

  他是20世纪初将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代留法归来者;他是怀抱艺术救国理想,培养了胡一川、王式廓、祝大年、丁天缺、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人物的杰出教育家;他还是推动现代油画发展尤其对中国抽象油画的早期探索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代巨匠。

  然而,他生前未办过一次个人画展,没出过一本画册,甚至不在画作上签名;经历了动荡岁月,长耘于空漠,隐忍斗室,“自落低微”,他却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留下了149幅油画,2000多幅小幅纸本作品,5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

  他是吴大羽。

  他去世后第5年,由上海文广局主办的“吴大羽油画艺术回顾展”2003年11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他第二次全面意义上的文献个展,是日前在中国油画院陈列馆——北京东五环边一个远离闹市的所在——低调呈现的“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那些历经风雨保留下来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还原了一个艺术家丰满、独特、悲剧性的人生。

  靳尚谊先生在看到他的画作后曾惊讶地表示,中国还有写意这样自如、达到相当高度的画家!吴大羽作品的被发现,同时说明了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现代艺术运动成为一股“潜流”而并未停止。

  艺术人生里的时代烙印

  1903年,吴大羽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书香之家。从小严格的学文习字,使他在古典文学与书法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八岁时就喜欢涂抹,15岁到上海师从张聿光学西画,18岁任《申报》美术编辑,以“吴待”笔名发表了漫画作品56期。20岁考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鲁热(Rouge)教授学习素描与油画,后转入雕塑大师布德尔工作室学习,并曾得到法国立体主义绘画创始人之一的乔治·勃拉克的指导。22岁,与林风眠、李金发、刘既漂、王代之、林文铮等人在巴黎发起“霍普斯学会”(即阿波罗学会),同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徐悲鸿、林风眠、吴大羽、李金发等都有“极优之作”参展。23岁时,自取“大道无朋,感君相知”之意,以朋字去两撇,定“大羽”之名。

  欧洲游学5年后,怀着艺术救国的理想回国,1928年他受邀协助林风眠创立国立杭州艺专,并任西画系主任,为将其建成培养艺术人才、创造时代艺术的基地,付出了大量心血。抗战爆发后,吴大羽携妻女辗转于湖南、贵州、云南等地,迁徙流亡。1938年秋,在林风眠因人事纷争离开国立杭州艺专后,吴大羽也几经变故。1950年前再遭解聘。后来,在“反动学术权威”“形式主义祖师爷”等帽子下,吴大羽更加与外界隔绝。1950年至1960年间,他失业在家,本性孤傲的他越发孤独,在隐忍中走向了老庄、佛道。1960年上海组建美术专科学校,他再度走进课堂。1965年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

  “文革”结束后,他在人生后期终于迎来了创作上的辉煌。1977年创作的抽象油画《公园的早晨》,表达了打倒四人帮之后的欢愉心情。1984年《色草》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荣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时年82岁。1985年以83岁高龄获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

  立足于自身文脉的抽象艺术

  “我们对抽象主义的绘画确实有些怀疑、有些害怕,怕它危害我们高尚的具体文化。何以见得?人们第一句会说它胡闹,第二句会说一点不懂,第三种本领就是一笔否定,不承认它是艺术,但是它可不比老虎那样可怕,它也不怕你承认不承认,它除了和我们远足的语符书道结过缘分外,还和我们的情思多着缠绵,时时相关,处处见存,分它不开。”抽象艺术在目前的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70年前吴大羽先生这些言论的价值在今天仍值得思考。

  “因艺术表现趋向形式主义,作风特异”,使得他在国立杭州艺专遭解聘,后来在不同场合表示“我们社会主义艺术也应该向抽象派艺术学习”“对毕加索,我们应该学习他,我们应该包括毕加索,但毕加索不能包括我们,抽象派艺术是可以吸收的”……他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并没有停留在套用西方的绘画理论与方法上,而在实践中试图建立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美学观。比如他认为,书法的势象之美是中国艺术的特性之一。并进而以此为依据,融贯中西而提出有创新意义的美学概念“势象”。“势象说”把西方重视的“象”(即形象客体),用心之气的“势”(即主体心意),贯穿起来形成动态的“写之潇洒、挥之淋漓”以获得彼此交融的视觉美感。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美学上开拓了中国油画发展的路子,使传统精神在现代转换中有所发展。

  除了油画艺术,吴大羽在蜡彩、水彩、墨彩、水粉、书法、漫画、诗词、杂文领域均有涉猎,而书法和诗词的功力成为他抽象艺术探索的基础。其后期实践逐渐脱离说明性的语言,专注于色彩、构图等形式,画面纯粹丰富,色彩浓郁绚丽,笔触自信畅达,不仅散发高度的东方审美趣味,而且也反映了对中西艺术的把握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长江认为,吴大羽艺术历程给今天多元的抽象画实践以启迪,那便是要注重自身文脉。他的难能可贵之处也在于,从具象、语义抽象到纯抽象,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并不是纯粹从形式出发,或仅仅停留在形式试验的探求中,而是不断进行文化自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

  世俗的“反骨”

  1980年,朱德群寄来了一箱法国的油画颜料。78岁的吴大羽在回答朱膺提问“为什么你的画上,从不签名”时说:“为什么必须签名?我认为重要的是让画自身去表达。见画就是我,签名就成了多余了。”

  如今存世的吴大羽绘画多为其人生后期,在上海一个约10平方米的小阁楼内所作。当时因为生活困顿,他偏居于陋室,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视界、有限的画面中画那些瓶花、静物、窗外的人物及风景,却因此进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境域。明亮的色彩、飞舞的笔触以及仿佛有着生命呼吸的韵律,即使今日也对学界、对欣赏者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何况在俄罗斯写实绘画一统中国美术教育的当年,这种反差愈发明显。“它传达的不是认命,而是一种智者内心的坚实,对世俗非比寻常的‘反骨’,犹如重新探索艺术的基本要义。”后人如此表达感悟。

  “我爱上了皎皎的花朵/春天来到了你脸上/我爱上了洁白的琼玉/幽谷深藏着你的辉煌/我爱上了美丽的月亮/是你指点了明天的太阳”

  像这样细腻的诗作,他留下500多首。“聪敏的才情和学养的兼具,创业奠基的机缘与多难年代的遭遇,磨难多乖的运命与生命激情的砥砺。但他始终以艺术的虔诚来面对艺术,让生命的困境淡去,淡极处呈现一种本然的诗性。”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从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命力量的崇敬。

  “虽然他境遇艰难,但画得并不苦涩,作品给人以振奋和快乐。这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相反,我们现下很多画家很年轻、生活很舒服、没什么大坎坷,画得却特别苦涩。这不仅是深与浅、内在与表面、自然与创作的问题。”靳尚谊如是说。

  值得研究的“吴大羽现象”

  吴冠中曾说:“吴大羽威望的建立基于两方面,一是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及色彩之绚丽;二是他讲课的魅力,吴大羽从技术到艺术再到做人、从东方到西方再到东方、从有法至无法的艺术发展道路,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极为突出的、十分丰富的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西画现代主义的探索并没有走得太远。近年来,吴大羽的艺术慢慢地被学术和市场所关注。还有人认为,吴大羽的“被发现”之路是与其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的成名有关。

  吴大羽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国际视野兼具的知识分子,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实践与思考在今天颇具意义。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开创精神的艺术家,几十年来蜗居斗室,与世隔绝,切断了与社会的交流,虽然被人淡忘,实际上却在画他自己所想的作品。“吴大羽现象”虽有其历史成因,但值得研究。记者  严长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