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动漫 >> 正文

向电影理论致敬——《凝视》创作自述

//m.zimplifyit.com 2015年06月16日08: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书亮

  很多朋友告诉我,虽然他们基本上看懂了《凝视》的故事,可《凝视》正片结束时出现的那句“向电影理论致敬”还是让他们一头雾水。我知道对作品的解释本不该由作者自己来完成,但我还是决定为此写点儿什么。

  《凝视》(In the Zoetrope)是我2014年6月完成的动画短片,也是我的硕士毕业创作,全片7分钟。“一个人窥视着他者的生活,最终却发现他看到的只不过是自己” ——或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作品的故事大意。不过在筹备创作的时候,我却并未从故事出发。

  作为动画学的硕士生,我听过无数次“理论能不能指导创作实践”这样的疑问,“理论无用”的看法在动画圈子里也很普遍。2013年夏天,我动了奇 怪的念头:我想要直接把某种理论或抽象观念放进我的作品里。这听上去已经远离了“故事中心主义”与“角色中心主义”的动画行业追求,更像是冷峻的观念艺 术;但我仍不希望自己放弃叙事的表达路径。为此,我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叙事动画和观念艺术做某种“调和”:一方面以呈现观念为直接目的,另一方面 把观念依附在故事中。

  我很快选定了将电影理论作为要表达的对象。电影理论里有三个对电影本身的经典隐喻:形式主义电影美学的“画”、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窗”和精神 分析电影美学的“镜”,我觉得每一个都很有趣,也都非常适合以画面呈现。于是我写了个故事,展现头上长有水仙花的男人在婴儿时、年轻时和中年时的一些日常 片段,把画、窗、镜串联起来。

  实际上,标题“凝视”本身就是精神分析电影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当我们在看一部影片的时候,也是在窥探和凝视他人的人生。在生活中,我们不 断地看,也往往在被看,这正是《凝视》想要体现的。我试图用西洋镜来描述这种“看与被看”关系的终极抽象。西洋镜是最早的动态影像形态之一,从那时开始, 我们就已经学会了借助动态影像去窥视,去观赏让自己满足的奇观。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为我们指出,窥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欲望的满足。当然,我将这种欲望用 “食欲”做了一种转喻处理,就如同我在《凝视》里呈现的那种老鼠对奶酪出于本能的贪婪向往。

  另外,男人头上的水仙花也是《凝视》的关键意象。

  电影是一面镜子,让人重返精神分析学者雅克·拉康所说的婴儿“镜像阶段”。而这种镜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恋的。《凝视》里的水仙花正是对自恋 的象征,它来自希腊神话中那个被自己水中倒影迷倒的纳西索斯的故事。我试着用一个有些俗气的方式去表达镜恋与自恋的暧昧关系:爱上另一个人,实际上只是爱 上对方和自己相似的那些东西。所以我设计了那个很多人都说“好变态”的惊悚情节:男人变成怪兽,撕掉女人的头,露出女人的另一副面孔:她和这个男人长得一 模一样,两人四目对视,就像在照镜子。

  近一个世纪之前,爱森斯坦曾计划把《资本论》拍成电影,可惜他后来没能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抽象的理论洞见不能被放进影像里呈现。《凝视》并不是一次多么成功的实验,但或许提供了一点新的可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