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纪录片创作者要肩负起捍卫历史真相的使命

//m.zimplifyit.com 2015年06月17日10: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共同主办的首届“中俄电视周”活动日前在武汉落下帷幕。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俄优秀电视作品评选及展播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纪录片创作者要肩负起

  捍卫历史真相的使命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此次评选的入围电视作品集中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与前苏联卫国战争等主题 展开,最终,两国共有《1937南京记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进攻柏林——深入虎穴》(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等6部 纪录片获得中俄电视周最佳纪录片的殊荣;14部纪录片获得中俄电视周优秀纪录片的荣誉。这些在两国电视频道播出过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力作,立意鲜明、表达多 样、资料详实,对于战争场景、史料图片及文献影像的调研,对于情景再现、画外音及文案的原创设计,都体现了高度的职业水准,显示了中俄纪录片人在该主题创 作上的最新成绩。结合此次获奖作品,围绕中俄两国在反法西斯这一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上体现的创意、特点与追求,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 副司长兼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王丹彦、《1937南京记忆》总导演闫东和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亚历山大·科佩索夫。

  纪录片应用真实的力量感染观众

  对于选择战争题材纪录片作为中俄两国电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王丹彦表示, 纪录片的使命就是用真实的力量感染观众,用真实的历史事实、鲜活的人与事,表达当代人的思想发现、精神探寻,展现电视艺术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中俄两 国都是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富矿,尤其在战争题材的表达上有很多内容值得深挖,特别是在今年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王丹彦认为,此次参评作品,主创者或选取代 表性地标由现实带入历史,或在当下观点与历史认知对应中独具匠心,或采取大事件个体化手段,让历史叙述有了人性的温度,真实而有力度地反映了两国人民在反 抗法西斯侵略的过程中英勇无畏,百折不挠,为战胜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者付出巨大牺牲的历史功绩。

  王丹彦认为,强烈的当下观照是此次中俄获奖纪录片体现的最大特色。这些纪录片中,创作者不仅运用艺术化的影像语言客观地记录、审视和解读了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还立足当下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倡导捍卫“二战”胜利果实,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告诉人们铭记历史、以史鉴今、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可以说,用“真实的力量”传播了历史的正能量。“这既体现了中俄两国战争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新突破、新追求,也为今后深化中俄两国的电视合作开了 一个很好的先例”。

  实现历史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叙事的结合

  担任此次纪录片评委的亚历山大·科佩索夫表示,中国的纪录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现代的拍摄视角、影像创意、叙事角度的探索上。他以 《1937南京记忆》为例,认为该片的视角选择、故事选择十分值得俄方同行学习借鉴。该片以1937年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为载体,向观众全面展现了 当今世界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浩劫的历史认识,历史切入点非常巧妙。但亚历山大·科佩索夫认为,该片的叙事节奏非常统一,在全片的最后几分钟,一个问题始终 牵动着观众的心:张纯如本人经历了什么?当片中最后展示出南京大屠杀对于主人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后,一切都清楚了:对这段悲痛记忆的挖掘需要主人公投入 大量精力,而南京惨痛的遭遇同时为主人公的家庭生活蒙上了悲剧色彩。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历史的真相。

  亚历山大·科佩索夫表示,从中方获奖的《台儿庄1938》和《东北抗联》也可以看出中俄两国纪录片创作的共同点,即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做了 详实的信息收集工作,并采访了很多老兵,让老兵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历史上发生的故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历来是相对枯燥的,但这些获奖纪录片都紧紧地抓住 了观众的心,其原因在于它们把叙事的重心建立在了人的命运的基础上,通过表现个人的命运、家庭的沉浮,揭开一段宏阔的历史,实现了历史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 叙事的结合。

  对于战争题材纪录片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如今出现的否认历史、篡改历史、歪曲历史的倾向,亚历山大·科佩索夫认为,纪录片创作者的任务不仅仅 是呈现历史、解密历史,而且也要肩负起捍卫历史、捍卫真相的使命,在坚持真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现纪录片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俄纪录片人在观察历史、挖掘历史、讲述历史、反思历史上有共识点

  “俄罗斯目前的纪录片对战争的反思具有相当的水准。”担任此次纪录片评委的闫东同样表达了对俄罗斯纪录片的赞赏,其中《进攻柏林——深入虎穴》 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该片讲述了1945年春天,英勇的苏联红军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最终攻克柏林,解救欧洲人民的历史片段。“这部片子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战争反思,而是以苏军进攻柏林的最后15天为切口,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思考。” 闫东说。二战期间,欧洲14国在被德国占领后向希特勒提供了大量战斗人员和战略物资支持,纳粹对欧洲人民、欧洲的文化资源也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害。比如, 在纳粹政府文化占有的掠夺中,有一大批在德里斯顿画廊中不翼而飞的油画遭到了破坏,被苏联军队发现后经过莫斯科专家组的修复由苏联政府于1955年将 1240幅油画归还给德国,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惟一一次战胜国将如此大量、如此珍贵的战利品归还给战败国。该片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看到了战争的 惨烈和战争背后的文化掠夺,以多重的视角彰显了正义与和平的力量,展现了对苏联文化的珍视。

  闫东目前正在执导8集重大题材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在他看来,一种历史题材如果不在主题视角上做深入剖析和叙事创新,就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 象,《进攻柏林——深入虎穴》的拍摄实践恰恰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不少启发。俄方同行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平实的叙事方式、质朴的艺术呈现完成了对历史 的描述,其在历史叙事中展现的价值立场、文化姿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王丹彦认为,中俄纪录片人在观察历史、挖掘历史、讲述历史、反思历史上有很多的共识 点,彼此的借鉴、探讨有助于带动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用国际化的语言、胸襟和视野讲述真实的历史

  在2014年6月法国拉罗谢尔举行的第25届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上,来自中国的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获得了惟一提案预售大奖,并在制作完 成后在比利时法语区播放,该片不仅成为此次大会上惟一一个赢得提案预售单元大奖的作品,还通过非洲电视节、法国电视节和美国电视节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目 前该片已销售到美国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地区。日本最大的网络视频公司niconico有意向购买该片日本地区权利,德国USMedia意向购买德国、 奥地利和瑞士三国地区的电视播映权,比利时RTBF电视台意向购买播映权。闫东表示,这说明我们的故事创意、叙事视角在如何赢得国外观众方面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闫东谈到,《1937南京记忆》的选题及立意始于2012年,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和团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和深入的思考,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 献,观看了上百部同题材的影视资料,最终确立了以第一个将南京大屠杀史实介绍给世界的华裔作家张纯如、拍摄《南京》纪录片的美国导演比尔·古登泰格、日本 女教师松冈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步平等几个当代人物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南 京大屠杀的反思,用原创性解读、揭秘性内容和新颖独到的资料,客观理性地重新审视发生在77年前的那场反人类暴行。“一方面,这些主人公身上都有对历史事 实、真相的探寻精神;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现实命运又激活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本体。”闫东说。

  每一个时代对历史的认知都在发生变化,也折射着历史史观的演变和坚守。如何从当下的视角解读历史?闫东表示,《1937南京记忆》不是战争灾难 的揭露,不是在唤起观众的仇恨,而是静下心来,真正用国际化的语言、胸怀、视野,去客观、准确表达一段真实的历史,用最平实、最质朴的影像画面,完成我们 “呼唤和平”的主题。“尊重一个生命、尊重一个民族、尊重一个国家,这是我们努力达到的创作诉求。惟有这样,拿出来的作品才能让更多人接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