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关注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
松塘村
广东松塘村的故事是乡愁工程中的重要作品,有种荡气回肠的感人。崇文尚学,积德行善之风,在此节目中得到充分表达。
在此节目中,我还对“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了新的理解。父母心,就是祝福心。祝福心,就是盼望儿女积福、培福、惜福,从而天长地久。无论是“虽无 厚产堪遗后,尚有残篇可课孙”的区职修,还是“家有两斗糠,送儿上学堂”的钱洁英,包括大义工、小义工,都至为感人。最后落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而不为”上,节目完整又有力量感。
节目由为即将踏入小学的孩子们举行传统的开笔礼仪式开始。祭拜过村中最为神圣的孔圣庙,点上代表智慧的朱砂痣,村中五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带领孩子们步上青云路,穿过翰林门。希望这些即将踏入校门的孩子,可以承接松塘先贤的智慧,迎接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启蒙阶段。
村中的祖祠,是举行开笔礼重要仪式的场所。给孩子们喝上一杯益智茶,是开笔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喝下由谷芽和麦芽熬制而成的益智茶,寓意自此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种下了文化的种子,是沿袭了上百年的习俗。
在崇文尚学氛围的熏陶之下,仅在明清两代,松塘村就出了进士15人,翰林4人。宗祠外一块块功名碑书写着松塘科举历史的辉煌,也成为松塘村最大的荣耀之地。
区猷修、区职修兄弟二人的故事引人深思。
广州首富潘仕成的破产,让区猷修深刻体会到只有依靠文化兴家才可长久。于是他在家乡修建了培元书舍,并且设法将海山仙馆内的石碑买回了108块,希望通过石碑上的文章,教育自己的子孙。
其弟区职修晚年得了一场大病,初愈之后,便寻思着传家之道。最后,请来一个画师,画了很多书,包括节目重点介绍的那幅名画。一位长者手执黄卷, 一位小孩伏在他的腿上听讲,题画诗是“虽无厚产堪遗后,尚有残篇可课孙”。以此告诉后人:我没有多少遗产留给你,但我有智慧留给你。以此勉励后人好好读 书。诗句中的残篇,并不是指残破的书籍,而是借用孔子当年用功,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数次的故事。
浓厚的劝学之风,深深地影响着松塘区氏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不到2000人的松塘村,每年都会有30多位学子考上不同的大专院校。
每年的10月,松塘村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孔子诞辰的活动。仪式上,考取大学的学子都会穿上汉服,接受嘉奖。盛大的祭祀奖励活动之后,便是一桌丰盛的翰林宴。
“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这是松塘村的村训。松塘村民的心中始终牢记,读书并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理。
而最大的理,就是做人要有爱心,不能自私。这从大家为翰林协会的奖学基金捐献善款,可见一斑。
“今天的捐款,共募集款项三万多元,这些钱,既有老人的养老钱,也有孩子的压岁钱。捐款的多少并不重要,在每一个村民心中种下乐善好施的种子才是最为重要的。”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这是古代中国妇孺皆知的公益逻辑,他们认定,只有舍,才有得,只有公,才有益。在松塘区氏族人的心中,为村里的教育基金捐钱,既是崇文,又是布施。这种布施,可以出钱,可以出力,也可以出智慧。
2014年区绮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每逢周末,区绮雯都会从广州赶回松塘,帮父母做家务之余,她还会抽空担任义工,为村里的孩子们补习英语。
她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做义工,因为我觉得这不是我为什么要去做,而是我觉得我应该要去做,而且我觉得应该要去做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