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设立创作基地、加大扶持力度,探索长效机制,把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发扬文学传统,提高思想认识
2014年底,上海作协组织了一系列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的活动,对巴老精神遗产中关于文学与时代、人民关系的精辟论述作了梳理,通过举办专家研讨会、青年作家评论家论坛、巴金作品朗读会,参观“走进巴金的世界”纪念展等方式重温老一辈文学大家扎根生活,与人民大众心贴心、心连心、共命运的优良传统,帮助广大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打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思想根基,增强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共识和价值认同。
上海作家历来有下生活采访创作的优良传统,包括王安忆在内的许多作家都曾有过在基层挂职锻炼的经历。王小鹰的新作《苏北行》就是她走访苏北盐城、射阳一带,寻访抗战遗址、遗迹的创作成果。叶辛去年出版了反映外来务工者情感生活的《问世间情》。在创作过程中,叶辛多次到闵行区外来务工者当中开座谈会,作个别访谈,作品发表后在外来务工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上海作协积极总结、梳理上海知名作家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在青年作家创作会上组织专题讲座,引导年轻作家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
以创作基地为抓手,让作家深入改革前沿
一直以来,上海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为现实题材创作特供了丰富的资源。上海作协在组织作家开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时,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前沿和国际化大都市这个特点。今年适逢浦东开发开放25年,为了深入反映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巨大变化和广大创业者追梦、圆梦的历程,上海市作协与浦东区委宣传部于去年底合作建立了“上海现实题材创作浦东基地”。基地挂牌以来,首批8位作家已分别下到基地深入生活,有的已形成初步创作构想和选题。如青年作家滕肖澜计划进一步深入陆家嘴一家金融企业,通过近距离接触了解这个行业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写一部能够体现当今上海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特质的长篇小说;“80后”作家王萌萌深入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亲身体验和采访创业者的无奈与迷惘、坚守与梦想,计划创作一部以描写“张江创业女性”为群像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作家陆幸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工地现场,采访了中心项目组的管理层、技术人员和基层工人,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为创作长篇纪实作品《山高人为峰——“上海中心”建筑纪实》打下基础。
5月5日,在上海交通委的支持下,现实题材交通行业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正式举行。10位作家当场与上海交通系统的10家基层单位进行了对接,将进入交通行政执法、市政道路、轨道交通、机场空港、陆上大件运输、港口码头、邮轮产业、出租汽车、地面公交和重大工程建设等行业深入采访并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上海作协还将组织相关专家,为作品的发表、出版和推广研讨提供扶持,并为这些作品未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留下空间。
丰富形式,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上海文学界在发掘扶持现实题材创作方面迈出的新步伐。上海作协还开展“360度看上海”采访活动,组织会员作家深入上海改革开放前沿和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新社会领域,为他们拓宽生活视野,感知时代变化,丰富情感体验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同时,对重点作品加大扶持,创新载体,在华语文学网开设专门栏目并创办《上海纪实》电子期刊,向社会展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创作成果。此外,积极探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常效化,鼓励作家将主题实践活动和自身创作计划有机结合。
上海作协还开展了“上海作家深入生活创作选题和意向”的征集活动,截至目前,已征集到18个深入生活的选题和意向。如陈丹燕计划深入湖南街道,采访20个家庭,用声音、文字等多种形态,创作一部反映上海街区居民生活历史变迁的作品;薛舒在去年创作长篇非虚构作品《远去的人》的过程中,了解接触到很多普通家庭正在面临的老年人问题。她打算继续这一主题的开掘,进驻一家基层养老机构,采访一系列老年人家庭,了解他们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创作一部关于“城市养老问题”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凌寒希望深入到电子商务领域,创作一部反映青年人自主创业的长篇小说;蔡骏希望到白茅岭农场、白茅岭监狱深入生活,探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一部从监狱史的角度,切入整个大历史,反映法制进程对于现代人深刻影响的长篇小说;杨秀丽计划深入浦东浦兴街道的劳模群体,用纪实文学讲述中国社区的劳模故事。儿童文学作家唐池子计划选择一所公立小学、一所私立小学的两个班级蹲点各两个月时间,建构一整套校园个性人物谱,创作反映当下小学生真实精神面貌、心灵境遇的系列校园小说……上海作协将积极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以鼓励更多的上海作家沉下心来,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