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正文

许江:用情描绘心中的葵园

//m.zimplifyit.com 2015年09月28日14:00 来源:欣闻

  7月17日一早,强台风“灿鸿”刚过境,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带着写生板去了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南北湖。他惦记着一片葵园,历经一夜狂风骤雨,此刻的葵园是什么样的面貌?这一去,每天从早到晚,一待就是一周。

  这样的生活,是许江画葵的常态。12年,许江的艺术探索集中在“葵”这个主题上:葵、葵花、葵阵、葵园,壮硕的葵、残败的葵,钢雕成的葵、水彩画的葵、蜡凝就的葵……用许江的话说,自己就是一株写满了故事的“老葵”。

  初次被葵震撼,是2003年在土耳其广袤的平原上,许江蓦然置身于一片无际的葵原。在那片葵园百里之遥的地方,正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古城遗址。许江热泪盈眶,他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内核。回国之后,许江创作了《葵园十二景》。作品一方面刻画着荒原的景色,虽百感交集,却依稀可见云水一碧的庄严气象;另一方面又以远怀的情思来表现生命的叹喟。

  此后,许江开始追葵画葵。他每年都去要各种葵园,12年来,已经记不清看过几十、几百个葵园。这些葵园中,有完美的新生小葵,枝叶青翠,在阳光下发出耀眼金光;有新熟的葵盘,低下了沉甸甸的脑袋。但最让许江动容的却是那些饱经风霜、沧桑而黝黑的葵。每每走进葵园,心灵的震撼都会令他难以忘怀,葵的形象也就在他的笔下多次出现。

  2007年冬,内蒙古雪原深处的另一片葵园深深镶嵌在他的心灵深处。在天地一色的微茫中,一片葵园,叶已凋残,枝秆却坚挺。葵盘挑雪,沁着一种冷峻的力量。之后,在历时3个月创作的十米长幅《青葵》中,许江的笔告别了荒原中葵的羸弱,他开始画葵秆挺立、傲气风发的硕葵。2010年,许江追葵到了日本北海道,漫山遍野的葵昭示着生命的力量,他写下了《葵赋》。2012年,许江又到了新疆北部阿尔泰,这里的葵园一望无际。“葵农们砍下葵秆,垒成小山般的葵垛。葵的横陈,让人想到生者的倾覆。”于是,从2013年至2014年,许江画了一组巨幅《东方葵》。压抑和解放不断形成张力,葵生葵没的挣扎恰在其中。堆叠的葵形成了漩涡一样生长的力量,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代人共有的青春记忆。

  中国人有咏物的传统,梅兰竹菊即是这一传统的诗化表现。但是在许江看来,真正代表20世纪中国人民的只有葵。真实的葵在变化,他画中的葵也在随着时代的审美而变化着。许江说:“葵是一代人的肉身,它的炽热、燃烧,它的草根、群体,饱含着这代人的生命况味,凝聚着人民的博大和坚强。但葵的这种肉身随着时代生活的变迁而变迁,随着我们生命的成长而成长。十二年磨一葵,这葵不仅活化在大地上,也活化在我心中。”

  “围绕一个主题,持续不断地深入生活所打开的,不仅仅是对葵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认识,更是对一代人的认识。葵不仅仅是生活的田园,也成了我生命缓慢成长的现场。”回想起去年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情景,许江依然感慨万千。关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许江认为,深入生活,关键在于如何能“深”。“深”不是单向的,“生活”也不是异乡景色的浮光掠影、不是即物即景的记录,而是一个身入、心入其中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我们得以贴近现实、贴近地气,深耕现实大地,同时又让现实生活来教育和开启我们,学习与时代的命运休戚与共,由此获得真正影响和塑造我们一生的、赋予我们创造的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艺术家的创造是经年累月的建构,这是一个缓慢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只有当这种生命过程达到一定深度,只有当这种感受跬积到一定高度,“深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  (欣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