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当兵的人》《当那一天来临》《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一曲曲鼓壮军威的战歌传遍军营……这些记录了新时期以来我军迈向强军目标征程的歌曲皆出自于军旅词作家王晓岭之手。从军从艺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坚持扎根军营,唱响士兵的心声。
军营的火热生活是王晓岭的创作源头。他曾在老山前线蹲过半年多的猫耳洞,酝酿出了展现当今军人形象的《当兵的人》。他也走遍了北京军区各集团军团以上单位,那首《当那一天来临》便是他在担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团长期间带领创作组在27集团军某机步旅所创作的。2002年夏天,他们去猛虎连采访,正赶上连队召开出征前的誓师大会,战士们纷纷递交请战书,又在沾满硝烟的连旗上签名。王晓岭和创作员们也将名字写上,仿佛也成为猛虎连的一员。他把这种感受写进了歌词之中:“看那军旗飞舞的方向,前进着战车舰队与机群,上面也飘扬着我们的名字,年轻的士兵渴望建立功勋。”
王晓岭至今珍藏着10枚小弹壳,这是他创作《送你一枚小弹壳》的灵感之源。时光可以追溯到1969年,从北京四中毕业的王晓岭携笔从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他担任步兵连战斗班班长期间,曾被树为全师的射击标兵,这种经历一直铭记在他心中。当2005年全军征集战斗精神歌曲时,他写出了《送你一枚小弹壳》。这些伴随他无悔青春岁月的小弹壳不仅给予了他创作的激情,也让他保持着创作的持久动力。
从当兵时夜半站岗构思诗歌的小兵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再到团长和艺术指导,他一直挂记着部队,一年当中他至少有3个月下基层连队深入生活采风。他用自己坚实的步伐丈量着军营的每一寸热土。内蒙古八千里路边防线——西起阿拉善的清河口,东到呼伦贝尔的伊木河,茫茫边防线上的100多个哨所连队都有他的足迹。1999年秋天,王晓岭带团演出队到伊木河哨所慰问,第二天一大早发现战士们把自己的床铺让给了演职人员。这一刻,他的心和可爱的战士们连在一起。3年后,王晓岭重返伊木河哨所,发现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晓岭由此在《八千里路大北疆》中写到:“爱上你我走近你的身旁,穿过茫茫草原闻到那花香。额尔古纳流淌我青春的河,千年胡杨激励我意志如钢……”
王晓岭和他的同事们在创作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时,3年里9次前往西柏坡采风,这部作品反复修改了十余次。其中《天下乡亲》几经琢磨,仍然没有找到作品的词眼。直到有一天,他们来到黑山大峡谷——曾在抗战时期走出平山团子弟兵的地方。6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村里老人拉着他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始终萦绕在王晓岭的心头,他终于找到了《天下乡亲》的关键所在:“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曾经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
生活的沃土让王晓岭有了坚实的创作根基,也开拓了广泛的视野。多年来,他一直担任国家和军队重大文艺演出的策划及文学撰稿,他目前正在全身心投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创作和排练。为此,他调动了全部生活积累来讴歌伟大的抗战精神。对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王晓岭觉得,只有走进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避免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隔膜。要想使作品打动人心,首先要感动创作者自己。用他的话讲,歌词要像种子一样种在生活的沃土与人民的心灵,而后才能种在纸上,插上音乐的翅膀展翅翱翔。 (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