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正文

脚踩坚实的大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几点思考

//m.zimplifyit.com 2015年10月16日10:54 来源:毛时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我们广大文艺工 作者的殷切关怀和信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亲切朴实的话语里,蕴含了对当前文艺事业现状极为明晰的了解和睿智清醒的洞察,其中既有对我们辛劳创作的热情 肯定,又有对当下文艺问题的严肃匡正。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产生在一个对于中华民族至关重要的历史语境中。经过前30年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过后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 实践,现在是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时刻。在这个时段中,我们碰到了许多全新的既有本国特点也有人类共同性的时 代挑战,特别需要文艺唤醒我们克服各种犹豫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的内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当下和未来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谋篇布局,具有极其重 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牵涉到当前中国文艺发展的各个方面,廓清了许多长期以来困扰在我们心头的迷雾,说出了多年来积压在文艺工作者胸中的心里话。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实践,本文仅就其中三点内容,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人民的文艺

  《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就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 书写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文艺创作而言,人民既是我们文艺创作的起点,为我们提供了素材、养料和灵感,又是我们创作的归宿,让他们在文艺作品里感受到自己存 在的价值,感受到艺术审美的特殊享受和喜悦。

  新中国的前30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尽管其间经历了许多的曲折,但总体上为中国走出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历史奠定了一个 坚实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巨大变化和进步。而创造这些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的主体 就是人民。中国文学艺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社会生活的极端丰富,变化的巨大幅度。以上海来说,全国一解放,大批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自觉响应党的号召奔赴 祖国各地,以自己的技术、智慧,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了优质的轻、重工业产品。在60年代国家暂时困难时 期,上海工人在崇明岛战天斗地围海造田,种出了农垦58号优质粮。90年代,又是上海的产业工人和广大市民,在产业转型和城市改造的历史过程中,承受了下 岗、转岗、大动迁的沉重压力和巨大风险,为上海的国际化、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普通百姓,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我们用心去爱的人。没有人民的创造、 奉献和牺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他们的理想、追求、向往、憧憬,他们承受的压力、苦难,他们和这个时代一起经受的内心的失落、痛苦、迷茫,中国进步过 程中,人民群众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埋头苦干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的艺术家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笔和心的全部,去为之创 作。今天的中国是全世界文艺创作素材最丰富多彩的艺术富矿,是当之无愧的文艺素材的大国。

  作为中国的作家艺术家,我们理所当然更有责任去表现我们的人民,为他们树立一座让后人缅怀的耸入云天的文学丰碑。理所当然地更有责任为我们的人 民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让人民群众在辛勤工作之余,分享我们的文艺为他们提供的高尚美好的精神产品。我们要努力让更多“像蓝天上的阳光”一样的好作品, 去温暖去照亮世道人心。

  值得欣慰的是,上海的文艺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这一神圣使命。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不少聚焦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运;上世纪50年代出生 的作家孙颙先后推出了《拍卖师阿独》《漂移者》《缥缈的峰》,将创作笔触直接深入到最新的时代变化;同为“50后”作家的金宇澄以沪语思维创作了反映上海 “文革”后至今普通小人物在这座城市变迁过程中的命运浮沉、几乎囊括了各项文学大奖的长篇小说《繁花》;以知青文学闻名的作家叶辛在长篇小说《问人世间》 中生动而富于悬念地展现了上海农民工的生活画卷;程晓莹的《女红》精细而有质感地再现了上海纺织女工两姐妹在国企改革大潮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情感;诗人杨 秀丽以诗意的情怀和温婉的笔调,讴歌、再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几代相传精神传统的时代意义。从中,我们隐约听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所激起的春潮拍岸的涛声。作为精神产品的提供者,一个有良知有艺术追求的作家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 笔端”。

  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深入生活,是所有文学创作成功的惟一法门。1986年巴金在《致青年作家》一文中说,“所谓划时代的巨作不是靠个人的聪明才智编造出来的,它是 作家和人民心贴心之后用作家的心血写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中,巴金参加志愿军慰问团,亲赴朝鲜战场深入生活将近半年。冒着炮火和极大的 生命危险,终日在前线战壕里与最可爱的人同甘共苦,开掘了他们内心深处不惜生命保家卫国的美丽、坚强。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作了小说《团圆》和一批散文作 品。小说改编成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后,银幕上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呐喊,成为几代人不灭的记忆。

  世界在转瞬之间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的信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信息以空前的即时的速度高速传播,以空前的数量、规模累积扩散。我无意抹 杀网络给世界和人类带来的那些积极的变化。但我想指出的是,网络世界包括其提供的信息,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有着明显的重大缺陷。它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它 的喧哗和热闹,其实是冰冷的没有实际生活的生命温度的。缺乏文艺创作、文学写作必需的生活的质地和肌理,没有文学艺术必需的现实生活的鲜活感和人与人直接 接触所能得到的目击身受的“体验”。它是一个完全由概念、理念堆积起来的符号化的世界。文学创作不能停留在一个从网络文字符号到转换文学符号的过程中,而 要在非符号的现实生活里汲取灵感和题材,转化为一种文字符号的文学写作,从而使符号感性化。网络提供的信息是片段的不完整的闪烁其词的,缺乏文学创作所需 生活的浑然一体的整体性。它的信息能指庞大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但它的意义所指焦距模糊意向不明。特别是在当下,激烈的对立信息,使你深陷其间,莫衷一 是,无从判断。因为这种激烈,经常陷于一种非理性的摩擦之中,具有极强的片面性。

  作家本身的职业决定了他的职业特点:创作中长期封闭、孤立与世隔绝地端坐在书房,面对空白的稿子和电脑。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这种孤独的境况更甚 更烈。有时难免会既不拥有生活的感性,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真正以写作为业的作家来说,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自己的生活作为创作素材会逐渐收 缩,类似池塘的淤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就是引进“源头活水”。

  文学艺术的成功,第一推动力来自生活,第二推动力来自艺术家主体,他的想象、他的才华才情、他的创作状态,他对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不仅现实题材 如此,就是历史题材也需要来自现实生活的刺激和灵感,大凡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成功的历史题材作品,都是因为能让人从作品中听到当代中国在历史画卷中激起的 回声。

  网络时代,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需要强化。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反复强调深入生活的根本原因。深入生活,不仅有助于我 们体验现实生活的感性形态,直接触碰、触摸生活的质感,特别是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创造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活生生的“人”,和人的灵魂、精神、情感的真切脉 动,更有助于我们准确全面地把握理解真实的生活和生活背后的意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有助于我们超脱现有的身份局限,直面群众经历的事实上有着不同和差 异的生活。作家王小鹰几乎所有长篇小说的创作都是长期深入生活的结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常年追随著名的女律师赵珪,“一起到法院摘录案卷,一起跟 当事人谈话,一起到基层单位调查取证,一起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颠来颠去。”先后跟办了23个案件,写出了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为写作长篇 小说《长街行》,她深入到街道社区、居民家庭、走访市民,积累了30多本笔记。以扎实而富于文学感的叙事,再现了一个时代、一条小街、一个女人在曲折中艰 难前行的道路。作为文学创作的组织者,各级作协应该继续高度重视深入生活,并且以创新思维推出相关举措,力求作家做普通百姓现实生活的“在场者”。在真正 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熟悉自己不熟悉的“他者”的生活,并且把“他者”的生活转化为自我生活体悟的有机成分,从而创作出洋溢着生活勃勃生机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确实,“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 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个大地不是别的,就是人民,就是生活。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个崭新的幽灵——市场,开始在中国艺术的上空游荡。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快车道。当时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财力支撑文艺的发展。许多文艺机构和单位不得不破墙开店,以商养文。面对市场经济的突然来袭,文艺有点 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其后文艺在商业大潮中学着游泳,努力适应、探索文艺和市场正常、健康的结合。最近十来年,社会上突然掀起了一股文艺市场化、产业 化的巨大声浪,到了很难抵挡的程度。文艺的属性,究竟是提升我们品格的精神产品还是一味追求盈利的一般商品,究竟是点亮我们心头光明给人温暖的火把还是麻 痹污染毒化我们心灵的精神毒品,是不是文艺走市场就一定要以牺牲文艺的真善美为代价。文艺确实存在着习总书记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危险。

  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从属于政治,给艺术的发展造成了许多悲剧性灾难性的后果。并且在时过境迁以后,大量的艺术作品沦为时代淘汰的废品,无人问 津。邓小平在总结中国文艺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时候,明确提出,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市场的出现,为艺术挣脱政治奴仆从属的依附关系提供了巨大的动 力,为艺术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新的生长空间,从而使艺术焕发了崭新的活力和生机。市场多元多样的艺术需求,使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多彩多姿,极大地改变了 以前艺术题材、艺术风格相对单一化的贫乏局面。可以说,今天是我国近现当代艺术史题材、风格最为多样的发展时期。市场艺术兴趣的不断转移,市场审美潮流的 多变,迫使艺术家不能再躲在象牙塔里自命清高地孤芳自赏,艺术变得更贴近大众和市场。这在电视剧创作领域最为突出。同时,大量资金涌进市场,适应市场的艺 术获利巨大。一部电影数十亿票房的收入,在今天已经不是当年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好莱坞神话,而成了中国电影市场期盼已久的活生生现实。文学上,一些青年作 家走市场,几近一夜成名,身价暴涨,吸引了数以千百万计的青年粉丝。一部黄金时段播出的通俗电视剧可以让主角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情人。美术市场异军突起, 已经使得中国画家的艺术品价位进入了世界拍卖市场的翘首。艺术如此十几倍、几十倍的增值空间,一方面吸纳了大量社会游资,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 创作积极性的高涨,空前地释放了那些被压抑、被埋没的艺术生产力。据不完全的统计,近年每年新出版实体长篇小说3000部,新创作电影近千部、电视剧15 万集、舞台剧4000台。可以说,艺术创作的数量进入了一个空前增量期。艺术市场很快越过了饥渴的年代,跨进了小康,乃至过剩。

  建设的是市场经济而不是市场社会

  市场之于艺术,我们的新鲜和渴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市场面对的是艺术。我们对市场之于艺术的作用关系还处于一个懵懂的阶段。我们的许多理 论家,往往固执于自己信奉的某一种文化理念。文化当然要走市场,应尽可能引进一些产业要素,但市场不能“化”,产业也不能“化”。市场经济有几条不可移易 的铁则:一是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的核心力量,资本的天性。资本生来就是追逐利润,为了利润不惜一切的。二是强调竞争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三是 等价交换。货币和产品以及背后劳动力的等价交换。故而,市场经济的原则,其使用是有严格界定性的,它必须限制在市场的领域内,而不能发生外溢效应。像无所 不能的硬通货,渗透到精神、情感、伦理和日常交往的领域。我们建设的是市场经济而不是市场社会。市场和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协调的,甚至会产 生激烈的冲突。特别是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则,处理不当,就会异化艺术特有的精神和品格。在我看来,所谓的艺术“三俗”,就是过度的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疯 狂无度追求利润导致的必然恶果。市场目标的利益最大化,决定了其整个过程的利益驱动,充满激情地追求投入与产出比例的极大化,而不会去关注市场以外的人的灵魂、精神建设,也不会去同情帮助失败的弱者。正是这种目标和追求,埋没、葬送了许多有才华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家。为了高票房,不惜以色情、血腥的暴 力去媚俗。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自身欲望疯狂膨胀,艺术的目的不再是对灵魂和精神的积极作用。不择手段地分钱敛钱,而很少顾及艺术最后质量的精粗优劣。

  文艺作品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和读者、观众精神思想的交流来实现的。即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其价值仍然是在这种精神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 种交流背后的则是作家艺术家以及他们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外加的,而是内生性的。诗人但丁《神曲》对于中世纪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开端的标志性作 用,伏尔泰、卢梭的一部部作品掀起的启蒙主义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所做的思想奠基,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为风起云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的锐利的思想 武器,解放区文艺吹响了中国人民神圣的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号角,直到《于无声处》《伤痕》《班主任》上世纪70年代末揭开思想解放运动的壮丽序幕。作家海 明威说,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如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这就是说,当你拥有真理时你有责任传播真 理,当你不理解真理的时候,你有责任去追求真理。所以,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会非常严肃地对待自己肩上的责任。文学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思想、是精神、是艺术的独 创和完美。它的商品价值、市场价值,是附着在上述价值上派生出来的。确实,我们的文艺创作,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提醒,“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 向”。

  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在为着历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中国梦的实现,艰难地向前跋涉。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祖国所取得的足以自豪的 进步放声歌唱,为历史进步奉献牺牲的人民歌唱。让每一个国人理解自己从事的历史伟业,看到自己为历史前进发展所做的事情,包括他们精神世界经历的种种希望 和喜悦、磨难和痛苦。用艺术让人民看到我们努力后终将会有的美好未来,鼓舞人民为之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了如何领导文艺工作、优化创作环境、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加强文艺评论的诸多要求。可见,文艺的繁荣不仅仅 是文艺界的事。它有待于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所有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创作体制机制的建设,艺术能力的提高,优秀作品创 作的艰难,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必须满怀激情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思想准备,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