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王安忆:回忆文学讲习所

宿舍是四个人一间,我们仅有的五个女生,住走廊尽头的一大间。原先班上只有三个女生,这样不是要浪费一个名额了?校方又从地域出发,觉得上海这个城市仅只有竹林一个学员似乎委屈了,便委托上海少儿出版社,再推荐一名女生。

01
王安忆:回忆文学讲习所

我们那时候,鲁迅文学院是叫“文学讲习所”,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设在朝阳区委党校里面。党校周围空落得很,出了院门,走一段,才可抵到一个勉强可称为“街”的地方。

来源:上海作家(微信公众号) | 王安忆
02周立波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作品一览

《山乡巨变》以其人民性、时代性、地方性和艺术性融合的文学品质,展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巨大魅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

02
周立波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作品一览

周立波(1908年-1979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编委。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在《人民文学》1958年1至6月号连载推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梁豪 辑
03路遥:通往史诗性创作的道路上

此前,这两封书信未曾公开见诸任何报刊,收录路遥书信最全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的《路遥全集》也未收录,应当视为路遥的佚信。

03
路遥:通往史诗性创作的道路上

作家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保存了特定时期文学生成的生动侧面与鲜活记忆。研究者将其纳入研究视野,有助于深入解读作家复杂的心路历程,探寻作品形成的过程。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梁向阳
04“一味黑时犹有骨”——聂绀弩先生印象

不知怎地,一见聂老,我脑海中顿时冒出了清代诗人徐宗干《咏炭》诗中的两句:“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聂老其时虽处逆境,但仍傲骨嶙峋,桀骜不驯。

04
“一味黑时犹有骨”——聂绀弩先生印象

他肤色黝黑,颧骨隆起,背佝偻着,说话时底气不足,有时还哮喘,但双眸炯炯有神,好像能穿透世间万物。这就是我对聂绀弩先生的最初印象。其时他73岁,遭受了近十年的缧绁之灾……

来源:《世纪》 | 陈漱渝
穿越回秦汉,可以吃什么?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交流、饮食制度、烹饪技法、宴集礼俗等诸多方面都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饮食格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辉 2022/07/29
袁恒雷:转益多师是汝师

《荀子·礼论》载:“天地,生之本也;生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天地君亲师”的推崇在《荀子》中正式形成,并影响千年。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微信公众号) | 袁恒雷 2022/07/28
马文飞:从新史料看朱自清的时代观

近日,因为撰写抗战教育相关资料,注意到1938年汉口出版的《大时代》周刊第四号。封面目录显示其中有朱自清(1898-1948)的《“大时代”》、老舍(1899-1966)的《不泄气真诠 》、刘白羽(1916-2005)的《夜间空袭》等诸多文章。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马文飞 2022/07/27
钱锺书探古时荔枝

《北京晚报》7月18日19版的“艺见”版,刊出了一篇文章《古人有多爱荔枝?》。炎炎夏日中,读得人口舌生津,足可消连日酷暑。忽又见“挂绿荔枝”现身京城高端商场的新闻,千元一斤的“天价”令人惊叹连连。

来源:北京晚报 | 杨建民 2022/07/26
葛水平:文学的摆渡人走了

《文艺报》编辑电话告诉我崔道怡老师走了。我停顿了一下,生命真是脆弱不堪一击,树木始终守在四季交替的枯荣中,而站立在树下的那位白发红衣的人不见了。

来源:文艺报 | 葛水平 2022/07/25
袁枚中暑险丢命

乾隆四十一年(1756)丙子年九月,那一年的秋天南京特别热,而正在南京随园居住的袁枚不幸中暑了,家人连忙请来了一个吕姓医生。经过诊治,袁枚喝下了吕医生的中药。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刘永加 2022/07/25
陈平原:“演说”如何呈现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从一出生就被广泛认可且流传久远的政治事件,“五四运动”可供使用的老照片其实不多,学界用来用去就是常见的那些。受制于当年的拍摄器材、报刊的编辑策略以及书籍的印刷水平,想找到合适的图像资料很不容易。

来源:《当代文坛》 | 陈平原 2022/07/19
经典镜像中的知音——王阳明眼中的陶渊明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与同代知音相比,异代知音更有一种多层面镜像投射的意味:历经千载,偶像已在诸多次被奉为经典的历程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理想化重塑……

来源:光明日报 | 徐艳 2022/07/18
老舍在青岛创作《骆驼祥子》

底在北京立足落户,再没有“迁移”和“漂泊”外,重庆、武汉、济南、英国、新加坡等地都留下过老舍的足迹,而且都诞生过作品。但论成绩突出,收获之大,当属青岛。

来源:光明日报 | 王溱 2022/07/15
学衡:一个现代中国学术的符号

今年是《学衡》杂志创刊100周年。在历史加速消逝的当下,历史常常成为人们的谈资。但是,纪念的历史多有不讲根据,因为根据与纪念的旨趣往往南辕北辙。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孙江 2022/07/14
谢尚发:当代作家年谱编纂刍议​​

在《〈刘忠介公年谱〉叙》中,章学诚曾感慨道:“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以谱证人,则必阅乎一代风教,而后可以为谱。盖学者能读前人之书,不能设身处境,而论前人之得失,则其说未易得当也。

来源:《名作欣赏》 | 谢尚发  2022/07/13
徐福伟:致孙犁先生

一直以来,想写一篇关于您的文章,因为心里积聚了太多的话想要对您说。历时2年多的《书衣文录全编》(上中下)的编辑出版工作结束了,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对于一名文学编辑来说,能够参与责编这样一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整理性价值极高的图书,实乃三生有幸。

来源:《大家》 | 徐福伟 2022/07/12
陈广宏:流派研究如何再出发

此次重版的《竟陵派研究》,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作业,该如何修订,其实颇费踟躇。二十年来,自己关注的领域虽不断有所转移,然对于晚明文学及其流派研究,难免因偏爱而仍有留心……

来源:澎湃新闻 | 陈广宏 2022/07/11
民间动物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我们今天说的“生态思想”是一种现代思想观念,与西方的“生态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自工业化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所导致的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来源:《书城》 | 王光东 2022/06/29
被高估了的西南联合大学

我们今天说的“生态思想”是一种现代思想观念,与西方的“生态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自工业化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所导致的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熊贤君 2022/06/28
鲁迅谦逊品格新谈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我想,鲁迅的谦逊,当然不止表现在这一句话上,还会有其他的言行。于是我翻查了鲁迅的书信集和其他关于鲁迅的资料,果真找到鲁迅好几个具有谦逊品格的例子。有些例子是鲜为人知的。

来源:北京晚报 | 李乔 2022/06/27
“后来谁与定吾文?”——张尔田的遗民关怀与世界眼光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尔田的文献收集整理颇有进展,其中《张尔田集》(黄山书社,2018)的整理出版与《张尔田全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的影印出版,为我们研究张尔田提供了很方便的史料基础,但两种文集内容重合度较高,且皆有明显疏漏,尤其是漏收了大量散落于各处的张尔田信札。

来源:澎湃新闻 | 张仲民 2022/06/24
王璞:从歌德遗产到“时代精神”

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使用化名,在上海汇山码头登上“卢山丸”,出发赴神户,由此开启了他的日本流亡时期。“离沪之前”,就在2月1日,他所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由创造社出版部印行。根据郭沫若日记体自传作品《离沪之前》……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王璞 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