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毓修与清末儿童读物
《新小说》成为“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重要阵地,也是当时儿童读物的主要发表阵地。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影响、启发与实践下,清末真正开始了声势不小的儿童读物编译潮流。
-
蔡元培的演讲魅力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校长发表了《就任演说》,对青年学生提出3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的演讲稿虽然只有区区1500余字,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北大的新气象和北大学生应有的模样。
ZUO JIA YIN XIANG
01王安忆:回忆文学讲习所
宿舍是四个人一间,我们仅有的五个女生,住走廊尽头的一大间。原先班上只有三个女生,这样不是要浪费一个名额了?校方又从地域出发,觉得上海这个城市仅只有竹林一个学员似乎委屈了,便委托上海少儿出版社,再推荐一名女生。
02周立波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作品一览
《山乡巨变》以其人民性、时代性、地方性和艺术性融合的文学品质,展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巨大魅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
03路遥:通往史诗性创作的道路上
此前,这两封书信未曾公开见诸任何报刊,收录路遥书信最全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的《路遥全集》也未收录,应当视为路遥的佚信。
04“一味黑时犹有骨”——聂绀弩先生印象
不知怎地,一见聂老,我脑海中顿时冒出了清代诗人徐宗干《咏炭》诗中的两句:“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聂老其时虽处逆境,但仍傲骨嶙峋,桀骜不驯。
穿越回秦汉,可以吃什么?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交流、饮食制度、烹饪技法、宴集礼俗等诸多方面都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饮食格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辉 2022/07/29
袁恒雷:转益多师是汝师
《荀子·礼论》载:“天地,生之本也;生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天地君亲师”的推崇在《荀子》中正式形成,并影响千年。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微信公众号) | 袁恒雷 2022/07/28
马文飞:从新史料看朱自清的时代观
近日,因为撰写抗战教育相关资料,注意到1938年汉口出版的《大时代》周刊第四号。封面目录显示其中有朱自清(1898-1948)的《“大时代”》、老舍(1899-1966)的《不泄气真诠 》、刘白羽(1916-2005)的《夜间空袭》等诸多文章。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马文飞 2022/07/27
钱锺书探古时荔枝
《北京晚报》7月18日19版的“艺见”版,刊出了一篇文章《古人有多爱荔枝?》。炎炎夏日中,读得人口舌生津,足可消连日酷暑。忽又见“挂绿荔枝”现身京城高端商场的新闻,千元一斤的“天价”令人惊叹连连。
来源:北京晚报 | 杨建民 2022/07/26
葛水平:文学的摆渡人走了
《文艺报》编辑电话告诉我崔道怡老师走了。我停顿了一下,生命真是脆弱不堪一击,树木始终守在四季交替的枯荣中,而站立在树下的那位白发红衣的人不见了。
来源:文艺报 | 葛水平 2022/07/25
袁枚中暑险丢命
乾隆四十一年(1756)丙子年九月,那一年的秋天南京特别热,而正在南京随园居住的袁枚不幸中暑了,家人连忙请来了一个吕姓医生。经过诊治,袁枚喝下了吕医生的中药。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刘永加 2022/07/25
陈平原:“演说”如何呈现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从一出生就被广泛认可且流传久远的政治事件,“五四运动”可供使用的老照片其实不多,学界用来用去就是常见的那些。受制于当年的拍摄器材、报刊的编辑策略以及书籍的印刷水平,想找到合适的图像资料很不容易。
来源:《当代文坛》 | 陈平原 2022/07/19
经典镜像中的知音——王阳明眼中的陶渊明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与同代知音相比,异代知音更有一种多层面镜像投射的意味:历经千载,偶像已在诸多次被奉为经典的历程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理想化重塑……
来源:光明日报 | 徐艳 2022/07/18
老舍在青岛创作《骆驼祥子》
底在北京立足落户,再没有“迁移”和“漂泊”外,重庆、武汉、济南、英国、新加坡等地都留下过老舍的足迹,而且都诞生过作品。但论成绩突出,收获之大,当属青岛。
来源:光明日报 | 王溱 2022/07/15
学衡:一个现代中国学术的符号
今年是《学衡》杂志创刊100周年。在历史加速消逝的当下,历史常常成为人们的谈资。但是,纪念的历史多有不讲根据,因为根据与纪念的旨趣往往南辕北辙。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孙江 2022/07/14
谢尚发:当代作家年谱编纂刍议
在《〈刘忠介公年谱〉叙》中,章学诚曾感慨道:“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以谱证人,则必阅乎一代风教,而后可以为谱。盖学者能读前人之书,不能设身处境,而论前人之得失,则其说未易得当也。
来源:《名作欣赏》 | 谢尚发 2022/07/13
徐福伟:致孙犁先生
一直以来,想写一篇关于您的文章,因为心里积聚了太多的话想要对您说。历时2年多的《书衣文录全编》(上中下)的编辑出版工作结束了,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对于一名文学编辑来说,能够参与责编这样一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整理性价值极高的图书,实乃三生有幸。
来源:《大家》 | 徐福伟 2022/07/12
陈广宏:流派研究如何再出发
此次重版的《竟陵派研究》,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作业,该如何修订,其实颇费踟躇。二十年来,自己关注的领域虽不断有所转移,然对于晚明文学及其流派研究,难免因偏爱而仍有留心……
来源:澎湃新闻 | 陈广宏 2022/07/11
民间动物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我们今天说的“生态思想”是一种现代思想观念,与西方的“生态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自工业化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所导致的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来源:《书城》 | 王光东 2022/06/29
被高估了的西南联合大学
我们今天说的“生态思想”是一种现代思想观念,与西方的“生态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自工业化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所导致的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熊贤君 2022/06/28
鲁迅谦逊品格新谈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我想,鲁迅的谦逊,当然不止表现在这一句话上,还会有其他的言行。于是我翻查了鲁迅的书信集和其他关于鲁迅的资料,果真找到鲁迅好几个具有谦逊品格的例子。有些例子是鲜为人知的。
来源:北京晚报 | 李乔 2022/06/27
“后来谁与定吾文?”——张尔田的遗民关怀与世界眼光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尔田的文献收集整理颇有进展,其中《张尔田集》(黄山书社,2018)的整理出版与《张尔田全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的影印出版,为我们研究张尔田提供了很方便的史料基础,但两种文集内容重合度较高,且皆有明显疏漏,尤其是漏收了大量散落于各处的张尔田信札。
来源:澎湃新闻 | 张仲民 2022/06/24
王璞:从歌德遗产到“时代精神”
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使用化名,在上海汇山码头登上“卢山丸”,出发赴神户,由此开启了他的日本流亡时期。“离沪之前”,就在2月1日,他所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由创造社出版部印行。根据郭沫若日记体自传作品《离沪之前》……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王璞 2022/06/23
2022年,他们的旅途走向下一程
2022上半年,我们目送许多文艺界的前辈与朋友踏上远行之路,郑敏、闻黎明、张洁、易丽君、曹景行、罗新璋、欧阳文彬、段晴、张灏、黄蜀芹、吴周文、秦怡、林建法、张祥龙、蓝天野、任鸣、乔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6/29文史漫谈 | 南明往事:亡于权力分配
“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5/07文史漫谈 | “女人何故属男人”
聂绀弩坚信“人类的愚昧不会是永久的”,“未来的女性将不再柔弱,我们的女同胞的受难与死亡也许是最后一次”。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3/08文史漫谈 | 侧近政治与精神阉寺
沈从文有意提醒,精神阉寺并没有随着古典的终结长久缄默,它的间歇性发覆要求人类对避免成为文明的齿轮保持警醒。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2/25重读《小二黑结婚》:时代记忆
“清粼粼的水来蓝个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衫来到了河边。二黑哥县里去开英雄会,他说是今天要回家转。我前晌也等,后晌也盼……”
来源:学习时报 | 戴和圣 黄振新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