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汉语中还乡
也许是因为生于并长于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我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少数”身份。
-
扎根民族 关注生态 文化戍边
长期以来,云南作家扎根脚下的大地,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呈现这片大地的风貌。
-
聂茂:江华文学还待发掘更多处女地
如何看待文学圈里的“江华现象”呢?对此,聂茂说:“江华的相对封闭性使其成为天然的精神避风港湾,并最大程度地留存了地域民族元素,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
南方弦歌:黎族作家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尽管在贵粤桂等省也有少量黎族同胞居住,但绝大部分黎族人口都生活在海南岛,因而黎族作家属于一种“在岛屿写作”,如同汪荣所指出的,这种地缘与地理因素对黎族文学的影响是内在而深远的。
-
以文学的美好赋予人们温暖与力量
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个民族是青海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勾画了青海多民族文学丰富的创作图景,成为青海文学个性与品质的重要保证。
-
哲学之于戏剧
某日心里一动,突然想知道这个世界最后一次排演《魔鬼与上帝》是什么时候?上网一搜,北京大学话剧社2007年排演了此剧,心中油然而生对北大的敬意。
-
由“民族性”到“经典化”的历程
韦其麟是著名的壮族诗人,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远播海外,最著名的叙事长诗《百鸟衣》更是无法跨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钟世华《〈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民族性2020-04-10
-
文学人类学视野里的多民族文学交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研究前瞻
在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下考察新中国建立70年(1949-2019)来的多民族文学交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历史实践,并思考其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关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边地故乡:一个村庄的心灵史
这个叫沙卜台的辽西小村庄是蒙古族作家胥得意的故乡,村子里的人和事与村子名字一样朴素卑微,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死去,并无多少值得歌颂的人生。
-
八道亮丽的风景——蒙古族文学七十年回顾
新中国诞生七十年来,我国蒙古族文学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
思想性与文学形象
文学创作需要思想,思想性的减弱甚至缺失,是新时代的文学创作需要反思的。
-
《民族文学》2020年1-2期:立足民族现实土壤,高扬民族精神之花
2020年的春节,疫情四处蔓延,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居家隔离时光。
-
扶贫路上的家国情怀
那天,大清早就下起雨来,我早早来到厂里。
-
近乡情更怯
50多年前,我曾在塞北一个满族聚居的山村插队五载。
-
小城夜读
最喜欢的读书时间,就是夜里,当白昼的一切喧嚣都隐去之后,只留下夜的宁静。
-
彭荆风: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拓荒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作家灿若星辰,他们凭借各自的才华充满热情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佳作,其中就有我敬重的作家彭荆风先生。
-
历史真实的再寻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受多种语境的制约,文学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念性的研究上,往往会陷入自我言说的误区。
-
讲好凉都故事 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这是4000万贵州人民的共同愿景。
-
扶贫文学:叙写新时代乡村传奇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方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文学报刊
少数民族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离不开传播平台,而这其中各级文学报刊所起到的作用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