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2022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全国文艺各界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八十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周年]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灯。 [详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性著作之一,不仅对我国文学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指引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而且获得国际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评价,推进了世界人民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运动。今天,我国各族人民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道路迈向光辉未来之际,迎来《讲话》发表80周年。回顾它产生影响的历程,对我们更好地学习它的理论建树是有益的。《讲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文艺实践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也是导引革命文艺和人民革命的重要指南。[详细]
《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它的思想魅力和理论生命力,都是极其巨大的。《讲话》为什么会令人百读不厌?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就?为什么会赫然耸立在人类的文艺思想史上?原因固然很多。譬如,《讲话》在紧密结合文艺规律和特点的时候,又进一步从作家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源泉两个方面科学解决了发展革命文艺的关键问题,这就抓住了解决文艺问题的总枢纽。[详细]
80年前,毛泽东同志《讲话》是20世纪40年代在抗日战争环境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里程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1世纪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又一个里程碑。毛泽东同志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次重要讲话,跨越历史时空,一脉相承,既有继承和弘扬,亦有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文艺与人民和文艺与生活等关系的辩证认识和处理上。 [详细]
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分别于5月2日和23日发表重要讲话。从此,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有了自己的理论指南,奠定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基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距今8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重温《讲话》,再一次感受《讲话》对中国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所发挥的指导作用,领悟《讲话》精神对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启示,总结《讲话》在文艺理论上的卓识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深远。 [详细]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讲话,既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又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关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和精辟的阐述,有许多新的见解、新的论断、新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重要成果,为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为推进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详细]
于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举行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整满八十周年。八十春秋风云激荡,《讲话》精神永放光芒。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经验,明确地作出我们的文艺“是为着人民大众”的核心论断,为中国革命文艺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并论述了实现这一目标与任务的具体途径,解决了中国革命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为文艺的更大繁荣和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详细]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而延安鲁艺,是“艺术为人民”思想的圣地,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80周年,作为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它确立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方针,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阐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继承与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导……[详细]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同100多位文艺家座谈时,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20余天的深入讨论,发表了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这篇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文献,其中所蕴含的人民性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属性,也是毛泽东各时期著作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直到今天,它所揭示的文艺创作规律,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依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详细]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一部经典文献。《讲话》的经典性在于: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关系的正确阐述;从实践层面上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即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帮助文艺家解决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及学习问题。[详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至今已经整整80周年了。80年来,无论中国的社会历史还是文艺创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我们今天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都必须了解我们的来路或前史。没有这个前史就没有今天。8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革命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详细]
回顾既往80年,《讲话》制订的生活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的基本原则,已经经受住漫长时间和历史进程的严峻考验,至今仍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真理的光芒。这有力地证明,只有坚持生活美这一唯一源泉,现代中国文艺的艺术美创造才会展现应有的审美魅力和长久生命力。不过,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这80载光阴中,现代中国文艺对于艺术美的生活美源泉的态度,是既有长期的和整体性的坚持,也有坚持中的局部调适,具体地呈现为整体坚持中的局部调适策略。[详细]
从 1942 年到 2014 年,70多年的时间,中华民族不但在民族危难关头站了起来,而且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克服重重困难,度过了无数危机,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在祖国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内涵与发展无疑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正在发生着的中国奇迹不但包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执着坚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包含着中国文艺事业的蓬勃繁荣,中国舞蹈事业的腾飞进取。 [详细]
受鲁迅的思想感召,一大批青年艺术家奔赴延安。因为他们在这个穷乡僻壤的边区看到了中国社会正在孕育的一种改变国家命运的新生力量。他们按照鲁迅批判现实的艺术思想举办“讽刺画展”,对问题进行文人式的“讥讽”;他们用现代表现性的色彩来描绘延安窑洞生活。而在此之前,五四以来的“美术革命”遭遇的最大瓶颈——“怎样表现”的革命与幼稚的批判现实,并不能真正解决艺术与现实、艺术与大众相结合这个美术变革所不能绕过的深刻命题。[详细]
202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80年来,《讲话》在中国革命文艺、人民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延安讲话”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中,我们纪念“延安讲话”发表80周年,既要学习其中所阐述的文艺根本原理,也要学习其中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方法与精神。[详细]
80年前的红色五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先后于1942年5月2日和5月23日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会后,这两次讲话被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这篇经典之作,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文艺的革命方向问题,为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出重大贡献。时至今日,《讲话》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详细]
作为一部“活着的历史文献”,《讲话》对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深刻影响,是任何一篇政治文献或一部文艺理论著作难以望其项背的,其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也是任何一部中国文艺理论著作所难以相提并论的。《讲话》是形成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本,甚至是其思想底蕴所在。《讲话》的话语表达逻辑的政治诉求形构了一种文艺研究新范式,是对单纯的文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巨大的理论张力。[详细]
到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对于记者而言是下基层,对于作家来说是深入生活,这既是一种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类似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式的工作,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地调研精神的体现。因此,在现实主义文学中关于如何写形象、写人物、塑造典型等问题的讨论,都不只是文学内部的技术问题,也与现实主义文学参与新闻宣传、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有着密切关系。[详细]
《讲话》由毛泽东1942年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构成,“结论”部分更是将文学接受者摆在了突出的位置。那么,《讲话》认为革命文学的读者是什么人呢?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这种读者主体的定位,强调的是文学接受的“最大化”,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潜在的审美价值,让文学为更多的读者服务。它所昭示的意义是重大的。 [详细]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文件,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详细]
80年前的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主持召开了前后跨时22天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这篇《讲话》,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基本规律的经典性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思想指针。《讲话》发表80年来,不仅有力指导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健康开展,也持续引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作用十分重大,影响特别深远![详细]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从一开始就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深受其影响和启发,并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口号。但是,受当时革命形势和社会现实影响,“人民性”文艺思想还未正式形成。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在中国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详细]
20世纪中国文艺朝着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文化转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的讲话,奠定了这种转向的基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主要解决的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解决“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问题。[详细]
当时中央政务院任命的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是欧阳予倩,副院长是曹禺和张庚。欧阳予倩和曹禺都是大艺术家,张庚是学院日常工作主持者,而张庚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张庚1938年到延安,任鲁艺院务委员会委员兼戏剧系主任,1939年他发表的《话剧的民族化与旧剧的现代化》一文,成为影响持续至今的中国当代戏剧的方向性重论。[详细]
这次会议的召开,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主张,而是中央正式决定召开的。1942年4月10日,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议并获准通过关于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决定。并明确以毛泽东、博古、凯丰的名义召集这个座谈会,确定“拟就作家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后来,因为博古忙于其他工作,未能参加座谈会筹备事宜,所以座谈会是以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和中宣部代部长凯丰的名义召开的。 [详细]
为了找准延安文艺界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的情况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他多次致信萧军、欧阳山、艾青等延安著名文化人,请他们收集文艺界的情况,并多次同他们面谈,征求他们的意见与建议。194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正式提议准备召集延安文艺界座谈会,拟就作家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详细]
《讲话》倡导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改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带来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文艺的繁荣,成为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基石。《讲话》中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等一系列论断,对于当下弥漫于文艺界的某些不良倾向,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警醒作用。[详细]
延安竟然是如此荒凉,这是蔡若虹没有想到的。然而,谁又能知道,仅仅过了一天,他的印象又彻底改变了——“歌声出现在这些荒山里,口号出现在这些荒山里,奇迹出现在这些荒山里,原来无比的荒凉正是天堂不可缺少的背景,天堂的典型环境!”于是,画家瞬间变成了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赤脚天堂》。这种天堂般的感受一直珍藏在蔡若虹的生命之中,以至到了晚年,他在回忆录中赤诚地写道……[详细]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重要文献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四个版本,经历了三次不同方式的修改。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毛泽东亲自参加的会议有三次。1942年5月2日下午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楼下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由毛泽东和凯丰主持,主题是“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毛泽东发表了“引言”……[详细]
我收藏的这本《文艺问题》,是怎样一种《讲话》版本呢?它的封面是灰色土纸,只有书名“文艺问题”四字,是竖写的毛笔行书体,里面扉页共四行,横式从右读到左,第一行“文艺问题”,第二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面第三行“1943 .10”,第四行“延安解放社出版”,四行字的外面加了长方形的花边框。正文全部繁体字竖排,也是从右读到左。[详细]
《讲话》中第一次提到鲁迅的名字,是以鲁迅所批判的梁实秋为例,说明文艺是有阶级性的。“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在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梁实秋围绕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批评的态度、翻译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论战,涉及政治、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其核心问题即“文学阶级性”问题。[详细]
小川初到延安,放弃了原想去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初衷,于1941年元旦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共产党培养理论干部的高级研究机关,同年夏更名为中央研究院,1943年5月又并入中共中央党校,成为党校三部),作为其文艺理论研究室的研究生。他在延安总共生活了四年半多。在这里,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主要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详细]
目前可考证的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山西籍作家、艺术家有画家力群、苏光,他们都在鲁艺任教员。此外还有在晋绥边区工作的郁文、欧阳山尊等。据西戎回忆:1942年冬,也在晋绥边区工作的亚马、卢梦根据笔记向他们传达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这说明亚马和卢梦应该也参加了座谈会。会后,他们也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传达。 [详细]
毛主席的讲话像春雷激起了每位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内心的强烈震动,24岁的严正是鲁迅艺术学院刚成立不久就进入鲁艺戏剧科学习的学生之一,他们学习的内容都是艺术理论。对于为人民大众服务,只是个抽象、模糊的概念,似乎只要是爱国、抗日就是为民众了。所以当听到讲话阐述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时,颠覆了很多人的“象牙之塔”的理念。 [详细]
我蓦然发现,《讲话》已经引领我走过60多年的艺术之路。温故知新,感慨万端。1958年,17岁的我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它的前身是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延安革命文艺的好作风、好传统,让我受益匪浅。更荣幸的是,1962年,事业刚刚起步,踌躇满志的我,忽然接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信函,邀我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座谈会。我惊喜万分,虽时隔60年,那时的场景我依然历历在目。 [详细]
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原作小说发表于1943年,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但在赵树理浩繁的创作中却名气很大。小说对现实生活近距离的真切反映,揭示了解放区农村落后的封建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思想的冲突,成功实践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如今,《讲话》已经发表80周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讲话》的真理性越来越彰显,传播越来越广泛,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详细]
1941年的初冬,在吕梁山上的一个村口外,两棵高大的白杨树中间,高高地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上面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她幽灵似地隐现在雷电的闪光中。不是讽刺,也没有任何的夸张,更没有任何贬低这部名剧的意思,在当时,我们确是怀着十分严肃的态度来上演它,相信观众会通过我们的演出,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流下辛酸眼泪。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舞台下不仅听不到半丝啜泣,传来的却是一片哗笑声。[详细]
1942年4月,吴印咸接到一张丹红色油光纸印制的请柬,请柬上写着“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落款为毛泽东、凯丰,时间为四月二十七日。手捧这张邀请函,吴印咸非常激动,这不光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延安电影团全体同志的光荣。 [详细]
1942年5月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不觉八十年过去了,当年,《讲话》指引下的新说书运动仍历历在目。《讲话》发表以后,伴随着新秧歌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专业文艺工作者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个波澜壮阔的新说书运动,便很快在延安开展起来。[详细]
电影《小二黑结婚》海报由著名军旅画家江平先生绘就。海报承袭了原著及影片活泼、清新的格调,富有质朴、浓郁的山西乡土气息,凸显出解放区进步青年的形象。电影《白毛女》海报由享有“海报泰斗”之誉的颜地先生绘制,是一幅水粉画。海报对比鲜明,浓缩了影片精华。画面前景为暖色调,喜儿身穿红色棉袄……[详细]
那是1965年,我还在长白山脚下一个步兵连队里当班长。因为写了好多部队生活的短诗,我被选为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11月23日,我在一个座谈会上见到了贺敬之。那天,我记得他特别称赞了部队近期创作的一些反映基层官兵生活的话剧,并未谈诗。那时我只知道贺敬之是人们喜爱的诗人,并不知道他在剧作上的成就和贡献。[详细]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10月19日,讲话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最近,我在整理作家鲁藜同志的作品时,发现了一本鲁藜同志珍藏的1948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书中载录了《讲话》全文。经过和鲁藜家属的求证,该书是鲁藜同志当年在延安时期阅读过的。书的扉页上,还留有鲁藜的签名和时间。 [详细]
《八路军大合唱》的词作者公木参加了座谈会,他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座谈会,‘工农兵’顿时成了一个熟语,‘兵’字缀于‘工农’后面,构成一个复合词,这是以往所不曾听见过的。”诗人艾青在文艺座谈会后说:“我第一次听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论点。”王朝闻参加完延安文艺座谈会感慨地说:“我在上海画画的时候,只晓得为革命,不晓得为工农兵。从这一点上,我的脑子被打开了。”[详细]
党中央对此次座谈会十分重视,体现在筹备会议的方方面面。比如,开会不是简单发个“通知”,而是郑重地发放了“请帖”:“某某同志: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的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再比如,当时延安各类物资匮乏,纸张也不例外,因而一般印刷品使用的是自制的马兰纸,但此次座谈会“请帖”却使用的是粉红色“油光纸”……[详细]
当时,会场面积不大、人多、光线很暗,烟雾弥漫,在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这样的环境是完全无法拍摄的。吴印咸想来想去,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毛主席,说明室内拍摄的困难,提出到室外拍合影的想法。毛泽东欣然同意,散会后亲自招呼与会代表到中央办公厅门前拍摄合影。吴印咸与其他代表不同,他除了参加会议之外,还担负着为会议拍照的任务。 [详细]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纷纷从大城市、敌占区和国统区来到延安,为革命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有些人在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还认识不清,暴露出了诸多问题。1942年初,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按照中央分工,分管文艺界整风的毛泽东深知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战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中国革命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原载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
毛泽东同志和参加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早单行本
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
胡一川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请柬
鲁艺初成立时院系教员合影
1943年,马可为贺敬之诗《南泥湾》谱曲
1942年,战斗剧社全体在延安文化沟合影
青年艺术剧院在街头演出
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套色版画)
延安时期举办的美术展览
延安鲁艺的一天(雕塑) 万树山作
延安文艺作品-版画《到前线去》
延安文艺作品-版画《减租会》
延安文艺作品-版画《狼牙山五壮士》
延安文艺作品-小说《暴风骤雨》
延安文艺作品-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延安文艺作品-小说《腐蚀》
延安文艺作品-歌剧《白毛女》
延安文艺作品-音乐《黄河大合唱》
延安文艺作品-秧歌剧《兄妹开荒》
延安文艺作品-摄影《白求恩大夫》
延安文艺作品-诗歌《王贵与李香香》
延安文艺作品-油画《抢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