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隆重举行

11月20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隆重举行。[详细]

·铁凝:让文学星空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家们全身心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深情描绘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壮阔图景……[详细]

获奖感言

授奖词

·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辞

王松的《红骆驼》蕴藉方正,引领我们仰望奉献与爱的崇高人生。王凯的《荒野步枪手》,以精湛的细节、铿锵的共鸣,刻画新时代军人的勇毅形象。艾伟的《过往》中,人性与人生的幽深缠绕抵达了柳暗花明的宽谅与和解。索南才让的《荒原上》,鼓荡着慷慨凛冽的青春激情,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内在地指引着各民族人民的梦想……[详细]

高清组图

述评

· 讲好有现实温度的中国故事

刚刚落幕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又一次引燃了我们对于文学的激情。盘点这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10篇中短篇小说几乎清一色具有强烈的现实律动,在讲述有现实温度的中国故事方面格外亮眼。[详细]

· 大自然、大历史与广阔生活里的中国

历史文化类散文是散文创作的重头戏。首先,地域关照是其重点之一。北乔的《远道而来》有西部风情,融合游记散文和哲理散文与一体。徐兆寿的《西行悟道》既问道荒原,也叙述草原往事,探究佛道于西部传播路径。叶兆言的《南京传》以精妙之笔融入南京历史长河,再现六朝古都的历史风姿……[详细]

· 文学理论评论多向度、多元化发展

像进入前十的另外五部作品分别就代表了不同的批评和研究取景:李云雷的《新时代文学与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具有着明确的建构中国话语的自觉;吴俊的《当代文学的转型与新创——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史观察》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关注当代文学场域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媒介给予文学生态乃至文学创作的影响;王彬彬的《八论高晓声》聚焦新时期代表性作家高晓声……[详细]

·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评选结果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5位获奖者中有3人的职业为教师,且都在北京的大学任职,显示出北京在外国文学翻译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次,获奖的五部译著中第一次出现了叙利亚和圣卢西亚的作品,前者拥有古老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近年来却陷于苦难和战火之中,后者则是南美洲的一个岛国,在世界文学中的存在感并不很强……[详细]

· 新时代小说的可喜气象

伴随城镇化建设日益深广的加速推进,近20年来,现实题材短篇小说创作所呈现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故事情境,越来越显著地集中到了城市。近年现实题材短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已将笔触从实际上发展得空间体量更加庞大、现代化内涵也更加丰厚充实的都会级城市,移向了体现着更多城乡融合的风貌特色和人文气质的中小城镇……[详细]

· 将艺术触角伸到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中篇小说的标准是版面字数在2.5万字以上、13万字以下,以这样的体量和篇幅,能较为完整地呈现人物在一定时段内的典型事件,容纳较多的时代信息和社会生活内容。不少参评作品将艺术触角伸到中国现实与历史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时代生活的丰富多彩,行使着文学弘正道、扬正气,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神圣职责……[详细]

· 文学的旋律与和声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与往届相比,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自然、历史与人类的语境。作家们面对的是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这些变化骤然突袭,振动了每个作家的神经。报告文学作家们敏感地触摸和书写着这个丰富而多向的现实,书写触及国运、民生、人性的话题。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之外,多了许多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详细]

· 诗意潮汐的宽阔与美丽

随着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工作落下帷幕,各个门类的获奖作品一并浮出水面。五部诗集获得了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它们是:刘笑伟《岁月青铜》、陈人杰《山海间》、韩东《奇迹》、路也《天空下》、臧棣《诗歌植物学》。它们从219部参评诗集中脱颖而出,展现了各具特色的主题趋向和艺术成就……[详细]

· 情感宇宙与小说星河

中篇小说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性价值和意义毋庸讳言。它的文体优势和创作实绩共同决定了其能够成为文学高端成就的代表。在“文学已死”、“文学危机”的悲鸣之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时代中,中篇小说始终凭借着自身的顽强,静默地抵抗着现实的喧嚣和芜杂,温情脉脉地润泽着我们的文学生活。很大程度上,中篇小说以傲然绽放和风光无限的姿态坚守着文学行将消逝的正义和尊严……[详细]

· 探寻散文的共情美质

难得有机会如此集中地看散文,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散文并不“讨喜”的阅读时代,可当我读完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五部获奖散文杂文作品后,我对当下中国散文创作的认识有了彻底的改观。这五部作品中,有对师道力量的温暖陈述,有对原乡意识的当代纾解,有在城乡变迁中的自我和解,有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对生命意义的探究,这些作品既有丰富翔实的知识呈现与历史掌故……[详细]

· 普通人的平凡超越与生命礼赞

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五篇佳作虽然内容不同,但共同呈现出对普通人的特别关注。那些被历史遗忘、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平凡生命在五篇佳作中重新激活,被怀疑主义浪潮解构的生命意义在五篇佳作中强力确证,被世人长期忽略的超越性努力在五篇佳作中深刻铭记。那么,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创作倾向存在明显差异的五位作家会一致将视角移至平凡的普通人,他们这种共同的选择是出于自发性的本能流露还是集体性的理智选择……[详细]

· 家国为怀,书写时代精魂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报告文学可谓是“后起之秀”,尽管在时间的维度上,它并未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但随着客观写实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与青睐,社会文化的变迁越来越强调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报告文学在文学与现实建构的话语空间中,日益彰显着时代精神的光和热。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鲁迅文学奖为当代文学树立了风向标,其获奖作品在创作方法、内容题材、主题意蕴以社会影响等面向诠释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理想与精神价值导向……[详细]

· 让文本穿梭于历史、现场和未来

作为一项影响力满格的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每次发布总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作为对此前特定时间段内各类作品的检阅,遴选出的作品除了本身带有的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多附加价值。虽然受到获奖数量的限制,一定会有为数不少具备类似价值的“遗珠”出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进入获奖序列的作品都是划定时段内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而将这些作品挑选出来,从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近期艺术表现和学术热点的走向,能体现时代所需要的是哪一类作品……[详细]

· 自我之诗与时代之歌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歌获奖作品的五部诗集,分别是刘笑伟的军旅题材诗集《岁月青铜》、陈人杰的书写西藏自然景观的《山海间》、路也的具有古典山水诗风格的《天空下》、韩东的通过死亡书写重新认知生命的《奇迹》、臧棣的借助植物进行诗性思辨的《诗歌植物学》。五部作品展现出了新时代诗歌的多重声部,共同形成了一部宏大和谐的交响乐,推动着当代诗歌美学的建构。同时,这五部作品本身也具有无法被忽视和抹去的个人特征……[详细]

· 新时代军旅文学的新收获与新气象

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今天的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捍卫着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军旅作家面对的不仅仅是部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武器装备的更新、兵员结构的变化、作战能力的跃升、实战化训练的深入……[详细]

访谈

· 钟求是:用好奇之心打量这个世界

“要对生活在这个时代当中的人进行探究,尤其是要挖掘人内心的深度的情感,包括处于隐秘状态的矛盾和勇敢。”[详细]

· 陈仓:文学是“活“出来的,要触及人的灵魂深处

“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月光不是光》就是我的父亲和亲人们,用他们的皮肉熬出来的。”[详细]

·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总导演周雄专访

“我希望用一台有艺术性表达、有文化仪式感、有积极主流价值观呈现的晚会,给获奖者以荣耀、给中国文学以光彩影像、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详细]

· 竺祖慈:文学是我一生的爱好

“作为一个曾经的外国文学出版工作者,文学是我的职业内容。直到老年之后,我仍以力所能及的翻译活动为文学的传播做一点努力,这是我一生的爱好。”[详细]

· 薛庆国:原作是第一位的

“能从那么多优秀的外国文学艺术中脱颖而出,我觉得首先应归功于阿多尼斯先生他原作的高质量,原作是第一位的。”[详细]

· 蔡东:在悠长的文学史中别开新枝

“我希望较深入地关照这个时代普通人的现实人生,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建设性的。”[详细]

· 索南才让:作家与他的时代应该是血肉相连的状态

“如果一个作家对他的环境,和他的时代漠不关心,他就不能够深刻理解他的环境,不能够感受到时代带给他的影响力,那么他的创作就会陷入困境,所以作家与他的时代应该是血肉相连的一种状态。”[详细]

· 【合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得主系列专访

获奖者和文学翻译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如何游弋于两种语言之间,成为不同文化间的信使?中国作家网特别策划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得主系列专访,逐一呈现每位译者的翻译人生。[详细]

· 刘笑伟:艺术化地抒写人与时代

“我对于年轻一代军旅诗人的期望是,他们的诗作既宏大又精微、既古老又现代、既雄壮又柔情,让人阅读后充满新鲜的阅读体验。我相信,通过老中青三代军旅诗人的共同努力,新时代的军旅诗一定能够迎来新的辉煌。”[详细]

· 庞余亮:成为那只找到自己的螃蟹

“我很期待《小先生》像那颗在乡村学校冬夜里靠煤油灯慢慢煮熟了的鸡蛋,以此献给所有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的老师们,献给一批批在乡村教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是我精神的背景,也是我人生永远的靠山。”[详细]

· 董夏青青:在场和注视

董夏青青反复注视着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基层官兵,一次次为他们隐秘而伟大的精神力量所感动。也是在这里,董夏青青完成了小说集《科恰里特山下》的创作。[详细]

· 欧阳黔森:以田园式调查讲述脱贫攻坚的“贵州故事”

“我曾在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会缺失记忆,一个失去苦难记忆的民族是失语的民族,而一个失语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详细]

· 艾伟:《过往》讲述的“另类母亲”,蕴含“生命最真实的记忆”

“小说写作要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就是想塑造这位母亲的‘与众不同’,我觉得小说家还是要贡献人物,多年后,关于故事读者或许会忘记,但会记住小说里的人物。”[详细]

· 刘建东:只有最真实的感受才是时代的脉搏

“我始终相信,只有最敏锐的发现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最真实的感受才是时代的脉搏,只有最熟悉的生活才是历史的起点。”[详细]

· 王凯:文学的种子在戈壁肆意生长

热气腾腾的集体生活让人怀念,四年的连队指导员经历是王凯此生最为重要的经历之一,那是真正意义上深入军队生活根系的四年,使他拥有了多数人不曾拥有的别样生命体验。如果说军校是他军旅生涯的启蒙,那么连队就是王凯军人生活的深造……[详细]

· 龚盛辉:高科技时代的文学小蜜蜂

我近30年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文学创作的前三年,主要写反映部队基层连队生活的中篇小说,先后发表了《通天桥》《老大》《野火》等。随着对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工作者工作生活的不断了解、熟悉,我开始转向反映高科技攻关的小说创作,先后发表或出版中篇小说《导师》《章鱼》和长篇小说《绝境无泪》……[详细]

· 沈念:将属于江河、湖泊的时光温柔挽留

这本书的写作凝聚了我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忧思与憧憬。我与那些候鸟、麋鹿、植物、鱼类、渔民、研究者、志愿者的相遇、相识,我选择的人物,也是我遇见的人,这都是一种缘分。我特别看重这样的遇见。我和他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江湖儿女。我在“打捞”他们的人生往事时,其实是将属于江河、湖泊的时光挽留,是在感悟并学习承受艰难、困阻与死亡……[详细]

· 葛亮:“行走者”的时空对话

写《瓦猫》这本书,构思初期已有清晰的规划,即希望为“匠人”群体立传,所以同时期中篇小说被称为“匠传”系列。这和我今年研究有一部分涉及“非遗”相关,我对这个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身上有很具根性的东西存在。所谓“匠人精神”,不唯专注技艺,也包括价值观甚至历史观。匠人的技艺是传统的载体,必然也就包括地域、文化民俗等诸方面。因此这本书不仅涉及到“匠种”的选择,还有空间维度……[详细]

· 杨庆祥:“我理想的文学批评是在互动中完成一种精神探险”

我曾经对科幻文学感兴趣,因为其时我觉得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但我现在认为我高估了这种方法论;我也关注过人工智能,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在哲学上并没有提供足够新鲜的东西;我提出过“80后,怎么办”“新伤痕文学”“新南方写作”等等话题,对青年写作、元宇宙都写过相关的文章。我的阅读趣味和理论兴趣在不停地变化,所以研究关注的点也一直在发生变化……[详细]

文学翻译奖提名作品

  • 《奥麦罗斯》[杨铁军 译]
  • 《纵情夏日》[张竝 译]
  • 《颠倒看世界》[张伟劼 译]
  • 《赫贝特诗集》[赵刚 译]
  • 《小说周边》[竺祖慈 译]

关注中国作家网获取更多文学资讯

电话:010-65389115邮箱:cnwrite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