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总第十六期,中国作家网“十号会议室”栏目为大家推荐艾玛《观相山》。对于自己生活的近处,艾玛一贯有着审慎的克制。在青岛生活二十年后,她说,自己与青岛终于亲近到“可以写了”。《观相山》关注日常的节奏,上班、下班、做饭、读书,看似平静和重复的生活隐现微澜。浮沉中的秘钥里包含着我们不规则的情感结构,而这之外,是一个写作者对信、善、爱的坚持。如她所说,“我信赖在大的事件中,历史的洪流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于是,让我们来到“观相山”下,一同观世间相、众生相。(本期主持人:陈泽宇)

《观相山》:丰富的书写和深切的追问

东部沿海城市岛城,看似平静的生活水面下,女子邵瑾与丈夫范松波各怀心事。沉甸甸的情感、不再清醒的故交、手抄地藏经的还俗和尚……高山、大海、庙宇间徘徊着的宛如暗格的往事,一边不断折叠,一边无从追问。《观相山》是一出讲述人如何确立尊严、秩序、内在伦理的小说剧,一部描摹普通人生活难度的作品。[详细]

艾玛创作年表(2007—2024)

平淡之下的波澜壮阔与暗流涌动

  特约评论

短长书 | 《观相山》:确立尊严 分享艰难

艾玛的本事在于,通过一种被精致包裹的“庸常”叙事,来进入每个人背后的“个人史”,这些“个人史”就如同一粒粒生活的神经,互相勾连,用随机性和巧合的“电子”,激活整个大社会和小群体之间复杂微妙的联系。[详细]

读书会 | “每一节车厢都将与我们一起抵达终点”

小说以一对夫妻邵瑾和范松波在疫情期间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他们的身心困境钩沉出布满伤口的往事。他们的状态表明,人生于世要完成的是一场场关于苦与悟的修行…… [详细]

  创作心路

艾玛:鸵鸟也曾听到

青岛是有座观象山的。有个朋友在看了这期《收获》的目录后,问我:“观象山与观相山一字之差,可有什么讲究?”我回答道:“象,是形而上的,相,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写不了,只好写点形而下的。”这是句玩笑话…… [详细]

“我唯一的文学野心就是写出更好的作品”

富有洞察力的作家要做的,或许就是收集与探寻其间的丰富与幽微,让理性且坚韧的个体生命形态呈现于无力感知真实生活的灵魂面前。[详细]

  • 王春林 | 五蕴皆苦与精神暗伤书写——关于艾玛长篇小说《观相山》

    当邵瑾询问妙一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杀生这一现象的时候,妙一给出的回答是 :“众生皆苦,止杀心自祥。”然后,“邵瑾不再说什么,她只觉得难过。”“她把目光挪开,一时更加难过起来。她不知为何难过,但这难过是属于她自己的,这点她是清楚的。”邵瑾不知道自己“为何难过”,但身为读者的我们却知道,正如同她曾经的那一次无端嚎哭一样,邵瑾在这里其实是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的五蕴皆苦而悲悯难过。由此而进一步生发开去,作家艾玛之所以把自己的这部作品命名为“观相山”,恐怕也与佛教中的五蕴皆苦有关。[详细]

  • 刘小波 | ​人到中年 :如何栖息我们的肉体与灵魂

    艾玛的《观相山》书写人到中年所遭遇的种种物质与精神的困扰,并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妻,妻子邵瑾是某社科杂志编辑,丈夫范松波是高中数学老师,他们生活在某海滨城市。本来平静如水的生活在人到中年之后被接踵而至的麻烦打破。小说以男女主人公各自距离退休的时间以及男主人公五十岁的生日来标示他们的年纪,由此展开这个年纪所遇到的生活。作品主要书写人到中年遭遇种种生活的困境和烦恼,思考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如何才能更好地协调,个体如何更好地栖息肉体,安放灵魂。 [详细]

  • 唐秀清 | 生活,是一种可能的止疼剂——读《观相山》

    并非人人都如松涛一般,生来要承受家庭之罪和己身原罪,被罪的枷锁勒紧,无法挣扎,最后溺死在痛苦的河流中;也不是人人都如妙一,人在红尘心在方外。求生意志让常人采取一切行动保存肉体不至毁灭。而人性中的软弱、自私、欲望又牵绊住人的心灵,让人难以超越俗常人生。世人以俗常相与生活相对,多在困兽之斗中走完一生,带着伤痕求生,伴着痛苦前行。在《观相山》中,艾玛体谅生命的艰难,用一双温情的眼睛观照世相,写下“众生皆苦”的群像。邵瑾和松涛一样,疼痛扎根于生命源头……[详细]

  • 新世纪文学悦读会 | 《观相山》:众生皆苦中的温暖日常

    《观相山》是一部去尽了燥火的小说,它以邵瑾夫妇点点滴滴的生活感触以及对于过往的回忆组织起来,明线、暗线共同交织成生活的万象。小说的日常性书写其实内涵着精神的追问,始终有一个精神性的指向在。小说将暴虐的事件处理得非常隐晦,将重心放置在人们对于正在进行的生活状态的感知。关于记忆的书写也值得关注,既有个人的记忆,也提供了某些公共的记忆,是一部非常有责任感的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