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陌生化

//m.zimplifyit.com 2012年11月26日08:18 韩少功

  小说是一种发现,陌生化则是发现的效果呈现。

  客体陌生化是最容易想到和操作的一种。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拿到文学这方面来说也大体适用。作家们不能用陈言扰民,总得说一点新鲜的人和事,于是“传奇”和“志怪”便成为其基本职能,有独特经历及体验的作家最易获得成功。战争(海明威)、监禁(索尔仁尼琴)、贫困(契诃夫)、救赎(托尔斯泰)、革命(雨果)、恋情(曹雪芹)等由此进入公共视野,总是搅得风生水起,让读者们惊讶不已又感天动地。不过,随着文化生态的演变,这种生活探秘眼下多由新闻业承担,社会每一角落的动静都可能被媒体抢先嚼上几遍,文学总是慢一拍,弄不好就是拾人余唾——有些作家甚至确已开始靠读报来收集素材,深入生活不幸变成了深入报纸。在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大规模抹平生活差异,同质化带来千城一面和千人一面,“奇”和“怪”极其稀缺,如果还有的话,大多是作家们咬紧牙关过分用力造作出来的,很难真正打击读者神经,消除他们的连连哈欠。在这种情况下,客体的这种陌生化当然很难,但也并非无路可走。格非最近的中篇小说《隐身衣》写了一个音响师傅的故事,极为独特、鲜活以及坚实,其感受经验得到一次极为丰富多彩的释放,与诸多洛可可化的都市小说拉开了足够的距离。由此可见,即便是在看似最为同质化的都市里,陌生的生活隐面和心态暗层,只要作家们能够深入进去(放下手中一叠叠报纸吧),还是有可能如泉迸涌,让人们大吃一惊的。

  主体陌生化是另一种,相对难度要高一些,却是新闻业高度发达以后作家们更应重视的看家本领,体现于审美重点从“说什么”向“怎么说”的位移。网上曾有一些戏作,比如同样一则刑事案报道,用琼瑶体、鲁迅体、新华体、淘宝体等多种口气来说,会说出大为异趣的效果,分泌出各自不同的言外之义,亦即隐形的“内容”。在这里,形式就是内容,“怎么说”就是“说什么”,客体只是提供一个借口和舞台,也许很重要,也许不太重要,但都不妨碍作家们的思想修养和艺术才华八仙各海,成为小说更具重要的前台“主角”。类似视觉的变焦、听觉的变频、形体艺术的形式提纯,作为题材的“客体”在这里已退居二线,于是底层题材可以写成贵族小说,贵族题材可以写成流氓小说,乡土题材可以写成前卫小说,时尚题材可以写成古典小说。一些看似平淡的凡人小事,在这种叙说主体的魔变处理之下,变成惊天动地的痛感轰炸或喜感淹没,也就有了可能。这正像一个著名摄影家培养他的学生,不是带他们去奇山异水,而是把他们关入一间空空的房间,逼迫他们学会真正的观察,比如从玻璃、墙壁、尘土、窗钩、虫眼等最为寻常无奇的对象中,发现自己的惊讶和美。显然,能够收获这种发现(陌生化的同义语)的决非凡人,需要特定的经验积累和修养积累,需要一种变常为奇或说废为宝的强大能力。这种能力甚至首先是一种态度,即对人类一切认识成规和认识自满的挑战:女士们先生们,哪怕是对一间空房子,我们的认识也需要重新开始,请勿相信任何认识终结的神话。

  从这两方面来看,不管现代新闻业发达到何种地步,小说还是大有可为的。因为在成熟小说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永远充满陌生感。

  陌生化是对任何流行说法的不信任,来自揭秘者的勇敢和勤劳。(韩少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