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该站在哪里写作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04日08:23 李晓晨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文学门类的写作都必须要面对本土经验与全球经验的关系,在海纳百川中确定恰当的位置和立足点。诗歌创作自然也不能例外。今天,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多元,抒发的情感愈发内蕴深广,诗人具备了胸怀天下的可能和机会,拥有了广阔的写作空间。那么,诗歌该在哪里扎根,诗人到底该站在哪里写作?在近日举行的“甘肃诗歌八骏上海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诗评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站在大地上写作,诗歌才能伸向远方,才可能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对甘肃诗人来说,西部广袤的土地无疑成为了他们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源。于是,在娜夜、高凯、古马、第广龙、梁积林、离离、马萧萧、胡杨等8位诗人的作品中,黄沙、寺庙、敦煌、大河、戈壁、牛羊成了诗人特别偏爱的意象,西北俗语、方言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西部元素经由诗人情感的提炼,完成了美学意义上的组合、沉淀,升华出独特的诗意和诗情。许多诗评家认为,“甘肃诗歌八骏”的创作显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实现了对西部经验完整、有效、深刻的表达。而西部经验又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的诗歌同时又丰富诠释了中国经验、中国想象。这些诗歌把根系深深扎在土地中,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生活的忠实与敬畏,流露出朴素的气息,彰显了至真至诚的诗歌伦理。然而,在乡土经验之外,诗歌是不是该具有更广阔的意蕴,诗人是不是该眺望更遥远的“远方”?

  站在大地上写作,并不意味着只写眼前的方寸,诗人该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发现日常万象中的新鲜,从人性的角度观照世界,体悟生活中的普遍性意义。与会者提出,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呈现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当下诗人要思考的问题,没有“城市”的诗歌是不完整的。应该倡导“向远方”的写作,既具广度又有深度,因为“诗人的世界应该非常广阔,从远古到未来,大到宇宙,小到蚂蚁”。诗歌该有深邃的思想,无论它离现实有多近,哲学的思考会使诗歌具有深邃的空间。立足人性和灵魂是诗歌的精髓,无论是简单的说理、情感的抒发,还是态度的表露,都要站在人性的立场上进行,把灵魂融入诗歌之中,因为诗歌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吟诵。

  从“甘肃小说八骏”到“甘肃诗歌八骏”,甘肃省文联正在探索一种发现、扶持文学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方法。现在看来,这一举措无疑吸引了文学界的更多关注,群体的轰动效应显露无疑。但也有人不无担忧地表示,在“甘肃诗歌八骏”的马蹄声声中,8位诗人的差异性究竟在哪里?如何避免同质化、符号化,实现个体性、差异性表达,将是今后诗人们必须面临的考验。惟有此,诗人才能借群体之力给读者留下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从而实现甘肃省文联采取这一举措的真正目的。

  本次论坛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协、甘肃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李晓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