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幻——儿童文学的崭新领域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11日07:41 翌 平

  可能没有什么类型的作品,能像科幻作品那样,给大小读者带来强烈的思想震撼,炫目的视觉效果和想象冲击力。

  像美国电影《源代码》讲述的那个神奇故事:科特史蒂文斯空军上尉,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自己身体的大部分已经死亡,他的大脑被幸运地保留下来,军方的一个秘密机构利用他的经验和军事能力,让他的大脑参与一项“脑波源代码”的秘密任务,寻找已经发生的一场恐怖袭击中的危险人物。他的意识不断被送回列车发生爆炸前的8分钟内,通过仔细的甄别和推理,寻找那个将炸弹放置在列车上的恐怖分子。而他的发现,通过连接在他大脑上的意识识别装置,被控制室里的军方工作人员不断地破译记录着,当任务完成后,大家惊异地发现,科特史蒂文斯上尉的意识,真的存活在那个平行于我们的源代码的世界里了。

  讲述军事上对人脑的开发和利用的另一个精彩电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阿凡达》。受伤的退役军人杰克,被派往用人类基因和当地纳美人混合创造出的“阿凡达”生活的潘多拉星球,掠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当他误入纳美部落的驻扎地,邂逅公主娜蒂瑞后,杰克对阿凡达的态度逐渐改变,他被纳美人善待自然的态度感化了,从而选择了站在纳美人的一边。电影中杰克可以用意念操控自己的真人替身,完成高难度的军事行动,以帮助纳美部落对地球殖民者进行反抗。

  这些看似神奇的故事,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并不是神话。美国军方的实验室,从21世纪开始,就着手研究一种叫做BCI的“人脑与电脑接口”技术。借助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仪器,科学家能够记录人脑活动时有价值的数据,观察、记录和破译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智力、意志、情感和神秘的“意识”功能进行揭秘,从而完成现实版的“读脑术”。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的军事战场有可能从海、陆、空、天的传统空间,转移到对人脑的争夺。此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从现有的技术来看,更高效的互联网技术将很快在全球普及,人机互动的最后一个瓶颈将是“人机接口”。一旦实现人机的无缝联接,人的思维、智慧都将被整合到强大的智能网络中,成为网络整体中单个的智慧细胞。而强大的网络主控作用,也势必给弱小的人类个体带来伦理上和道德上的危机,从军事上讲,现在已经被人们谈虎色变类似“熊猫烧香”的网络病毒,在未来可能出现影响人类思维的“脑控”病毒,对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公民实行人脑控制,将引发更为惨烈的军事和政治对抗。同样,通过“人机接口”完成的个体之间的大脑互联,也可以完成彼此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传输,甚至可能将记忆、经验甚至邪恶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对方,新技术会给人类生存和生活带来潜在的威胁,这需要未来科学家和各国政府未雨绸缪,同时也将成为科幻作家聚焦的关注区域。像以往的所有技术创新一样,为人类带来的总是福祸相依的双刃剑。

  这里提及的只是众多科幻题材中一小部分——军事科幻。对于少年儿童,特别是男孩来说,军事科幻有着无法拒绝的吸引力,从男孩家中的玩具和图书中不难看出,枪械、战舰、飞机、军事车辆乃至航空模型成为多数人的收藏品,他们对与军事题材有关的东西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生活在“变形金刚”和“阿凡达”不断升级的时代,科幻电影以其独到的视觉效果和精湛的音效,成为儿童喜欢的娱乐之一。科幻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景象,极具扩展力的想象延伸了现实生活,它向读者展现了更为多彩、奇异、旷渺的生命与生活图景,阅读优秀的科幻作品,将拓展儿童的想象力,让思想伴随着起伏跌宕悬疑迭出的情节自由地驰骋,获得神奇的审美享受。当今军事未来的发展为少年儿童带来许多新鲜的话题,像美国下一代的无人航天航空飞机,如“变形金刚”一样上战场的机器战士,通过基因和生物改造打造出的耐饿受冻抗热的超级特战队员,安装在卫星上的太空激光和微波武器,千里之外致盲对手的雷达和检测系统的电子战武器,海洋上可以移动漂浮的人造岛屿,天空中可以装载重物的飞艇,对敌对国家的网络颠覆战等等。当今,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国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崭新的军事装备不断涌现,中国军事工业自主研发出的新型武器让世界刮目相看。近些年热议的中国建造航空母舰、洲际弹道导弹逼退美军海上威胁,与维护主权相关的南海和钓鱼岛焦点,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迅猛发展,探索太空和登月计划,都成为爱好军事的少年儿童关注的焦点,也势必成为少儿军事科幻作品中的内容。

  进入21世纪,少儿图书获得了大发展的良机。稳定的市场需求,娴熟的营销手段和日益多元化的阅读取向,让儿童文学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

  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消费时代。全民消费化将儿童图书转换成商品,儿童文学的作品需要通过商品渠道才能送达到读者手中,导致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生产的一个环节。面对市场,顾及读者的感受和市场的需求,成了每个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通过鼓励、刺激、拉动消费,来刺激图书产业的生产,从而造成儿童图书生产过程中派生巨大的泡沫,为了填补消费市场的庞大“黑洞”,出版单位肯定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制造出预测“畅销”的作品。在时间紧、数量大、节省成本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拼凑化”、“外来化”与“鬼怪化”的现象就会频出不穷。儿童图书市场膨胀式繁荣,导致很多粗糙、简陋的创作,本来对国外类型和幻想作品的借鉴和吸收,是打造国产的幻想类精品的良好途径,可因为市场因素与浮躁的创作环境,同质化作品被批量复制,呈现出粗俗化和去智力化的趋势,结果导致读者对类型作品产生先入为主的误解,以为包括科幻题材在内的类型作品本身,是粗浅和简陋的代名词。

  儿童图书行业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当某个作家和某种类型的作品一炮走红以后,模仿和跟风必定接踵而来。幽默系列、探险系列、校园系列、网游系列,这些一度畅销的类型作品,都拥有大量的仿写群体。从过去几年看,成功的仿写者为数有限,有人即使创造出一定的销量业绩,也往往昙花一现。跟风的作者只关注畅销作者的成就,却往往忽视了成功者作为个体所具备独有的生活经验和写作风格,他们在漫长的蛰伏期内忍受的寂寞,为脱颖而出付出的心血,在自我营销和推广中做过的努力,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一旦某位作者的作品成为畅销,其名字便成为一种商业符号,其作品便成为一种品牌。对于他人而言因为不具备这样的品牌效应,即使模仿也难以形成规模,成功的经历难以复制。

  消费时代,追求文学写作的人多感到一丝悲凉,在巨大商业利益驱使下,大众习惯以市场的畅销指数取代对作品优劣的评判,过度的商业推介和营销策划,主导着读者的选择。在如此出版环境的影响下,作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或者被迫地屈从于市场的要求,或者难以抵挡销量的诱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写迎合市场的作品。在儿童文学的纯文学领域,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消费社会需要作者快速创作迎合档期,作者没有时间沉淀和感悟生活。于是,在浮躁和喧嚣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没有灵感、写作欲望和创新力,作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有的干脆模仿、重复前人,有的则不断复制自己从前的作品,纯文学中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写作模式和类型。强调规模效应的图书市场,渐渐淡化了作品的文学品质,为了在琳琅满目的书店书架上抢得读者的“眼球”,出版单位除在装帧和设计上绞尽脑汁外,更喜欢发行成套图书,相比而言单行本无人问津,这样的行为导致作者的“兑水”创作,拉长中短篇,甚至为了打造作品系列,生搬硬造勉勉强强填充内容往下写。

  儿童科幻题材的小说,有可能为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一种全新的启示。如上面提到的,类型作品并不一定意味着粗糙,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都包含着发人深省的人文内核。如成人科幻作品“三体”,作者刘慈欣就以科幻的逻辑推动了小说的演绎进程,同样描述外星人的入侵,他没有仅仅局限在展现惊心动魄的灾难场面,而是描绘了一种人类未来的灾难图景,“三体”讲述了一个处在“乱世纪”与“恒世纪”无规则交替中,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三体世界,其惟一出路就是逃离险恶的生存环境,对宇宙实施殖民,可以说这种科幻的假定,决定了外星人的行为规则和道德标准。在宇宙的另一端,温和的地球适合生命的繁衍和进化,因此孕育出人类文明,也衍生了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人性险恶,地球上的受害者对其深恶痛绝,从而寄希望呼唤外星高级生命前来拯救人类。“三体世界”的即将入侵和地球绝望者的背叛,外星文明与极恶人性两种毁灭性的势能相向而行,让作品极具阅读张力,它们势必在故事的某个情节点上轰然相撞,人类的毁灭在如此缜密的故事演绎推进中将无法避免,于是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绝望与恐惧。作者营造了一个缜密的科幻世界。当这个世界遵循科幻的法则按部就班运行时,故事也就顺理成章按照它确定的轨迹自由发展,甚至可以沿着作者既定的科幻逻辑自行发育,就像“三体世界”的乱世纪一样,让读到它的人无法预测它的进程,却无不认可它的真实存在,时时刻刻感受到迫在眉睫又无法逆转的灾难。这样的情节会激发读者本能的抗争意识,面对人类灭绝、生命涂炭,智慧和人性都将迸发耀眼的光亮,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宏大的自我救赎的行列,感同身受地共赴灾难的悲壮与崇高。这部作品显示出优秀的科幻作品具有的独到可读性和耐读性。

  优秀的科幻作品多涉及人类命运、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归宿诸多命题,在灾难中彰显人文精神和人性的光芒,表达出对心灵的叩击、对灵魂的拷问、对人的终极关怀,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好的科幻作品会自觉地将人类置身于浩瀚的时空中,表现不屈的意志和勇气,通过苦难折射微弱但不可磨灭的人类智慧之光。在消费时代,科幻文学可以作为充实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良好的资源和借鉴的对象。它激发儿童对世界的想象,启迪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培养逻辑思维,强化儿童对科技知识的求知欲,让人获得独特、愉悦的阅读感受。优秀的儿童科幻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类型文学,它更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异质的表达文学思想的方式。(翌  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