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研究会会员到中国作协会员——陈毅元帅的文学情结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16日07:48 刘 刚

  陈毅元帅英雄盖世,文武双全,一生戎马倥偬,却又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早在我国现代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不久,他就经王统照介绍,加入了这个庞大而松散的团队。那时他创作颇丰,写了不少作品,如小说《报仇》和《十年的升沉》、白话诗《春光》与《游云》等等,都发表在同是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孙伏园所主编的《晨报副刊》上。由此也与王统照等以文相交,结下了深厚友谊。1957年11月王统照去世后,他曾作诗志哀。诗云:“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雨急,书生本色能自爱……” 诗前还有小序数行写道:“前闻王统照先生逝世,不胜悼惜。顷读《诗刊》二月号,载有剑三赠我诗,生前并未寄我,读后更增加悼念。为赋《剑三今何在》以报之。1958年4月12日。”

  同“五四”时代许多著名作家一样,陈毅元帅的文学情结,既生于天时产于地利更维系于他的爱国之心民族之情。小学毕业后,他跨进的是一所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工科,但他那时“实在的兴趣是集中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是“辛亥革命以后四川连续不断的军阀内战”,引起他“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注意”;而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和在成都遇见的几个精通中国文学的老师,以及成都四围富于文学艺术史迹的自然环境,又把他推上了倾心于文学的道路。他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运动强调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使我在思想上起着大的变化。”为了寻找救国救民之良方,他踏上了漫漫西行路。1919年10月他到了马赛,同年底又到了巴黎。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在那里他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并注意当时俄国革命的情形,“同时广泛地阅读法国的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卢梭和雨果的著作”。他在巴黎住了两年,于1921年10月回到祖国。翌年初,他又回到四川,在重庆的《新蜀报》当了一年编辑,之后于1923年冬天再度离开家乡,投考北京中法大学继续深造。入校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里,他认识了王统照并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对于中法大学的一段生活,陈毅元帅曾在致奥地利籍朋友罗生特的信中做了如下记述:“这时期,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从事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我企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影响中国的文学。我曾经发表过下面几篇文章:(一)《论劳动文艺》;(二)《对罗曼·罗兰及其英雄主义的批评》;(三)《对法朗士的批评》;(四)对巴尔比士著作的介绍;(五)《在列宁逝世周年纪念日与徐志摩的争论》。这些文章都是在党影响之下写的。”罗生特在抗日战争初期即参加新四军,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东北野战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十几个春秋,是一位可以完全信赖的国际友人。从陈毅元帅的信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交流十分坦诚,惟不知何故自始至终无一字提到文学研究会。莫不是因为该会组织过于松散,加入时不用履行任何手续和仪式,致使记忆轻浅以至于遗忘?不得而知,惟存遗憾!

  1925年年底,陈毅通过了中法大学的毕业考试,随即“变成一个职业革命者,开始具备坚定的革命立场”,从此“主要地是从事党分配”的工作,不得不“停止了”他的“文学生活”。然而,他的文学情缘并未了断,艰苦卓绝的斗争把他锤炼成了一个激情澎湃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他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天他率部突破敌军重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在1942年3月8日写于苏北盐阜区亭子港的信中他告诉罗生特:“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都没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我们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而正是在这个“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中,他挥笔写下了《赣南游击词》,写下了《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大气磅礴的诗句,堪垂千古。当他“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使“这种游击战术达到了最精彩的阶段”之时,他的诗作也更上层楼而炉火纯青。事实正如他所言,“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也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同时也证明了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不可多得的元帅诗人。

  全国解放之后,陈毅元帅更为繁忙,诗情也更为热切。1959年年底,他欣然接受中国作家协会之邀,从昔日的文学研究会会员一变而为当今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亲笔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上,字迹规规矩矩清清楚楚无一处涂抹,充分显示出他的严肃认真郑重其事:“姓名/陈毅;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四川乐至;出生年月/1901年8月16日;家庭出身/小职员——地主破落户;个人成份/知识分子;参加党派/中共;文化程度/大学毕业;主要从事何种文学样式/诗、散文;现在工作单位及职务/国务院工作人员;主要经历/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并研究法国文学。1922年返国,开始作政治活动,并作新闻记者,开始写诗及小说。1924年以后作职业革命家直至现在,文艺活动作为业余工作时断时续,但未曾完全放弃,写诗的时候多些。生平总想当一个文学家,此志愿直到现在未能实现。最近的文学工作计划/一、想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诗歌或游记。二、想写一部自传(回忆录)来反映中国大革命,苦于抽不出时间来。填表人/陈毅  1959年12月9日。”

  与申请表同时送交作家协会的,还有陈毅元帅的亲笔书信一封,其原件已于1967年9月20日由王树新、郑茂达二人经手上交中央办公厅,只留下一份抄件,现存中国现代文学馆。信文是:

  作协书记处负责同志:

  出京游历了四十天,八号返京,接读来函,拉我参加作协,十分愿意。兹填表送呈,请加审查。说什么“在文学上有贡献”,太客气,也与事实不符;但十分愿意出一臂之力,以有助于文艺事业之发展,入会之目的在此。至于文艺写作,得便即大胆尝试,工拙不计。想做革命又写革命,此宏愿也。何日能达到几分,不敢预言,愿努力为之。匆匆。致敬礼!

  陈毅书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九日

  从文学研究会到作家协会,充分表现出陈毅元帅对文学的挚爱。“生平总想当一个文学家”,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想做革命又写革命”,他做了,也写了,这是他的骄傲与光荣;“想写一部自传(回忆录)来反映中国大革命”,却“苦于抽不出时间来”而未能完成,这是他的遗憾,更是国家与民族的遗憾,因为我们由此失去了一部光芒万丈无与伦比的革命史诗。好在,陈毅元帅“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曾作“七古”一首存留世间,为子孙后代警钟长鸣。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不敢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刘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