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小说的历史情怀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18日08:00 陈定家

  在一个文学消亡之声不绝于耳的时代,教授小说的纷纷问世,使我们不得不打破“就文学谈文学”的思维定势,跳出惯常的文论与批评的学科界限,从非文学的视角,譬如说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来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这里,以肖君和的《龙须山》为例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而且也是一部民族史诗。

  肖君和以家族史为主要线索,并且融进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成分创作了《龙须山》。近百年来,肖君和家族曾经出现过好几位杰出人物,可是,在百年风云变幻中,不仅肖家发生了遽变,肖君和的老姑父家、外公家也都各自亦喜亦悲地演绎了家庭正剧。这些变化无不具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意义,只需如实记载下来,便可以折射我们民族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深刻变化。因此,作者以肖家、李家和裴氏家族史作为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历经的风风雨雨,进行了长焦距、宽幅度、大写意式的宏观描绘。

  在那些社会动荡不安、世事变化无常的岁月里,三个同气连枝的家族,几代血脉相连的老老少少,在各种社会力量的生死博弈过程中几经沉浮起落,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南方乡村的角角落落,都在这些人物的一颦一笑之间展露无遗。作者笔下的须道厚,可谓遍历人情冷暖、世道浇漓,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中国农民,他的人生际遇,可谓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20世纪充满苦难却又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当然,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几乎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描写,都包含着理想化的虚构因素和想象成分。即便是须道厚、龙明惠、龙亢然这些以直系亲属为原型的人物,甚至以作者本人为原型的须知仁,作者也为其赋予了浓厚的虚构色彩。例如,以作者本人为原型的“大伢”,便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深刻理解,肖君和并没有依照自己的真实人生经历放手泼墨,而是极为审慎地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文化意蕴或包含审美趣味的场景加以描写,对那些曾经决定他人生命运的事件,作者的态度却极为客观,譬如,须知仁的入狱和平反,这样一些大悲大喜的戏剧化火热场面,作者都以文件、书信等当事人缺席的方式进行冷处理,这种包含反思性的侧面描写,虽有拘泥史实之嫌,且使小说情节的生动性蒙受一定损失,但在表现效果上却显得更真实、更深沉、更理性,因而也更贴近《龙须山》整体上广博厚重、庄严质朴的史诗风格。

  首先,须道厚是一个“不愿当地主可又当了多年地主的人”。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他身上承载着各种社会势力交相作用的大量信息,无论迫不得已还是心甘情愿,新旧社会正反两个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文化观念,都会对地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冲击。作者坦言,选地主来当主人公,是从肖洛霍夫那里获得的灵感。

  其次,须道厚不愿当地主却又当了多年地主的经历,这恰好有助于说明在世纪的时代巨变过程中,个人很难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他的曲折变化的人生命运又折射出世纪风云的变幻。不言而喻的是,须道厚的原型源于作者的亲见亲闻,是现实生活赐予的创作源泉,舍此,作者的虚构与想象便会失去依凭,艺术形象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三,选择须道厚做主人公有助于颂扬“人的解放”。作者本人的曲折经历和他身边不少亲戚朋友的亲身经历,使肖君和对“人的解放”有刻骨铭心的深切理解!正如作者所说的,沒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解放,就沒有肖君和的今天,作者旗帜鲜明的宣称,要通过对须道厚及其子孙后代,以及其亲友们的形象塑造来颂扬这种人的解放。

  须道厚最亲近的那些人,包括他的妻子龙明惠、李翠花,他的好友肖为民,他的姑父李耿人、岳父龙亢然、爷爷须玉成、三婆婆须三太、父亲须从峦,他的子孙后代知婧、知俚、智俚、大伢、二伢、三伢、新俚、爱红、正弟等,这些小说中知冷知热、贴心贴肺的父老乡亲,在现实生活中原本就是作者精神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内心深处的想法无不了如指掌,凡此种种,形诸笔墨,无愧于史诗风格作品的鲜活生动、深切明著。

  肖君和本着“为历史存真”的写实原则,尽可能地将个人记忆中的历史现实原原本本地打捞出来,使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景观更加真实可信。作者的这种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使《龙须山》具有深厚的“史补”意义与悲怆的史诗品格。但我也注意到,学者写论文讲究论从史出,写小说往往也讲究于史有据,我觉得《龙须山》“存真历史”的功绩和“拘泥史实”的不足,都可以在这一创作理念中找到深层原因。(陈定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