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的缺失与话题性的增长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28日08:17 许苗苗

  2012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相对平淡的一年。由于产业化运作模式的不断成熟,网络文学创作流于惰性,缺乏相应的探索和创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难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同时,2012也是网络文学周边话题十分活跃的一年。以年初网络改编剧火爆荧屏为开端,以年末网络作家富豪榜出台为收官,本年度网络文学不仅时常登上网站热点,其主力作者、代表作品也为公众所熟知热议。

  媒介突破  作家跨界

  2011年年末以来,清宫剧《步步惊心》《甄嬛传》以及悬疑剧《刑名师爷》在荧屏上持续热播,它们分别改编自网络穿越小说、架空小说以及历史小说。2012年,顺应这股网络改编潮流的还有《帝锦》《搜索》《魅妆》《爱谁谁》等影视剧集,它们凭借网络的高速传播、强烈的视觉刺激以及明星的号召力让网络文学作品摆脱了特定的媒体受众,经由更加通俗易懂的视觉媒体的传播,真正渗透到了最广泛层次的受众。获得改编意味着作者的名利双收,诸多网络作者以宁财神、六六等由网络成名的编剧为目标,期待获得导演的青睐,而导演们也纷纷将目光投向网络这片新鲜时尚、引人注目的领域。网络文学借助影视媒介力量,突破了媒体限制。

  不仅网络作者期望跨界编剧,原本泾渭分明的“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界限也被有意识淡化。2012年年初,“盛大文学”与“中国邮政”联手推出系列作家明信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号称“中国首套”的作家明信片,选择的全是盛大文学推荐作者。网站与公共事业“中国邮政”联合,把实质上的企业广告伪装成了貌似权威、公允的行业评价甚至国家行为,实现了以商业力量对作家标准的篡改。在明信片选取的70余位“年轻且从事流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中,有港台词人许常德、林夕,也有网络热门作者“我吃西红柿”、“猫腻”、“唐家三少”等,这种精心设计意在混淆“网络”与“传统”作家的差别。如今,诸多传统知名作家已经通过博客、微博等延伸自己的领地,网络作者也在出版市场上赢得了极高的知名度。通过积极促成中国作家协会吸纳网络作家为会员、与鲁迅文学院联合组织“网络作家培训班”、“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结对”以及将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无差别地纳入明信片等一系列行为,如今的网路文学领域试图模糊作者来源以达到受众融合的效果。

  探索新的技术模式

  目前“网络文学”之名下约有超过9成资源由“盛大文学”这一垄断资本控制,网络文学的发展必然受逐利因素驱使,无功利的自由原创面临被收买或被淹没的命运。我们无法期望这一力量超越自身增长的需求去探索网络文学的革新,但至少可以从其对网络文学形式的拓展方面获得一些慰藉。

  终端载体是文学依存的根本。从书籍到电脑屏幕,阅读界面的过渡带来了观念的革新,随着电子书、手机等更多、更灵巧终端的应用,文学网站意识到占领终端的重要性,盛大“云中书城”针对各大手机系统推出了阅读软件,并因其内容的丰富迅速占领了市场。盗版直接影响商业利润,而网络转贴在技术上又十分便利,因此,文学网站十分重视著作权的保护。盛大文学在2012年通过公布独家作品清单对可能存在的侵权风险进行预防,并积极起诉,将“读小说网”、“小说5200”等盗版网站负责人绳之以法,有力维护了著作权益。此外,2012年年中,流行歌手尚雯婕发表的新歌融入网络文学元素,明星写手“唐家三少”出演“微电影”,并被包装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等新闻,都显示了网络文学表现空间的拓展。

  与“盛大文学”致力于探索运营模式不同,另一网络文学主力站点“17K”则将精力放在技术发掘和作者培养上。网站主编“血酬”所撰的《网络文学新人指南》《网络小说写作指南》,体现了网络文学内部自觉意识的成长。“写作客户端”是其技术开发的又一亮点,在阅读软件上增加了即时写作和发布功能,通过激发使用者的写作欲望促进网络文学读者转变为作者。从商业规模上说,“17K”远远不及“盛大文学”,但其作者培养方面却走在前列,并推出了《钱多多嫁人记》《后宫甄嬛传》等出色的作品。

  读者认可  评论关注

  2012年年末,新出台的“网络作家富豪榜”将人们的目光再次拉向了网络文学背后那一个个或新奇或怪异的名字。虽然赢得市场并不是文学的目的,但作者收益却显示出网络作品读者、改编剧观众以及游戏玩家的认可和网络文学发展的潜力。

  近两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相对平缓的成长为文学研究者的介入提供了不错的时机。一方面,论者不会再因疲于追逐频繁更迭的新现象而失去冷静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十余年的成长、新媒体应用的横向对比、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繁荣,又提供了丰富的对象和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考虑到以上原因,传统文学界在2012年的诸多举措便不难理解。例如,专门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会”与“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设的“新媒介文论分会”相继成立;北京大学副教授邵燕君开设了网络文学研究课程。这充分说明,理论研究界日益看重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本身也逐渐从依靠新鲜感与夺人耳目的概念逐渐变得引人思索、经得起咂摸。而如何面对当前由文学网站和影视出版等商业力量塑造起来的“网络文学”概念,如何从现象追踪、情况总结过渡到坚持和引导,如何使学术研究在商业势力的作用下保持应有的文学品格,是当前新媒体研究中值得思索的问题。

  对网络文学这一相对年轻的概念来说,短期创新性的缺失并非坏事。从业者可以在暂缓的脚步中反思自身,逐渐自觉、成熟;研究者也能对海量文本进行甄别,获得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周边话题的增长则反映出媒介之间越来越强烈的相互融合、跨界的需求。文学并非封闭的领域,当媒体的变革已成大势所趋,所在意的就不应再是“文学”血统是否依然纯正,而是如何在更多的媒介领域内谋求发展和延伸。(许苗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