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当代诗歌的主要生发与展示空间转移到互联网上。互联网及移动媒介改变了我们的文学生态,特别是新诗领域。这是一个媒介推动现实进程的时代,新的阅读方式正在改变创造力的方向。
新媒体时代:诗歌跨界与网络出版
2012年1月10日,北京瓢虫剧社创作的诗歌剧场作品《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在深圳华·美术馆举行;1月13日,北京蓝溪酒吧举行了“十三不靠”诗歌民谣弹唱会;5月,瓢虫剧社应台湾第五届女性戏剧节邀请,带着《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赴台北演出。7月8日,由北京艺云时代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与海啸工作室联袂出品的“中国诗电影”计划启动仪式暨大型诗歌朗诵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诗电影”首期计划将100首经典中国现代诗歌拍成微电影。10月,民生现代美术馆开设为期一年的文化项目“诗歌来到美术馆”,邀请诗人到美术馆以朗诵会、讲座、沙龙、派对等形式与读者及观众分享交流关于诗歌的一切。
诗歌为什么要走进剧场、美术馆?又如何在剧场、美术馆展示自己?
中国新诗史上,朗诵诗曾经在社会总动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朗诵诗式微,新诗介入现实的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诗歌跨界现象。诗歌跨界概指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的结合呈现,其中较早发生也是持续迄今的跨界实践样式是音乐,摇滚乐、民谣乐偏爱采用诗歌为歌词,也有众多诗人兼乐手的艺术家。中国摇滚乐先驱崔健的歌词被选入一些诗歌选本,而海子的抒情诗也频繁地被民谣音乐家谱曲演唱。诗人黑大春、颜峻、周云蓬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在诗歌与音乐两个领域活跃的跨界实践者。2010年创立于北京的民间独立戏剧团体——瓢虫剧社创作了第一部诗歌剧场作品《企图破坏仪式的女人》,以当代中国的女性诗歌作品作为演出文本,结合诗歌、戏剧、现代舞、实验音乐元素,形成了一场全新的舞台演绎。2012年初,瓢虫剧社又创作了另一部诗歌剧场作品《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分别在成都、深圳和台北演出了3个版本。诗歌的剧场实践融汇了各种艺术元素且有意识地在戏剧和行为艺术之间游走。
诗歌跨界既是对诗歌传播形式的开拓,也是对诗歌内在生命的不断挖掘。在民谣乐手、声音艺术家那里,诗歌通过被演唱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在剧场、美术馆中,诗人和表演者可以读诗、演诗,并让观众参与到诗歌的发声行动中,但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这样的探索之于诗歌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这是所有尝试诗歌跨界实践者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
2011年开始,豆瓣网站的“豆瓣阅读”栏目持续推出免费的书籍阅读,2012年1月19日,“豆瓣阅读”推出《翟永明诗五首》,2月推出黄灿然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十二首》,3月推出一本诗歌合集《绿萝集》。这些诗歌作品在网络上的出现,或是通过网站约稿,或是作者自愿投稿,其结果是,一种全新的诗集出版形式在互联网时代诞生了。此前并非没有电子书籍和数字出版,但原创网络文学大多集中在畅销小说、游戏文学、经典文学等类型。据相关统计,迄今为止位列网络数字出版排名最前4位的网站是云中书城、字节社、豆瓣、多看,而只有豆瓣网自2012年开始计划并陆续实现了当代诗歌的出版与阅读推广。
根据“豆瓣阅读”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出版含新诗类的数字作品87种,另有9种图书。这些作品包括个人作者与合作方两种方式,“个人作者”可以是来自豆瓣网的邀约,也可以是自主投稿,其程序是先申请个人小站,再申请个人作品结集出版,经过审核后上线,而“合作方”包括正规出版机构和民间独立出版两种——豆瓣网特别为民间独立出版包括线下的民间诗歌刊物与机构提供了交流的平台,2012年,“豆瓣阅读”的“合作方”包括黑蓝文学、副本制作、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在“豆瓣阅读”出版诗集的作者大部分是未曾正式出版纸本诗集的年轻诗人,多为上世纪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其中,普珉、石可、茱萸、陈舸、二十月、王璞、流马、厄土、陈珂、叶晓阳、刘海川等都是近年活跃的青年诗人。虽然较之纸版诗集,网络诗集定价便宜,但低价位、绿色出版、快捷交流的新方式也有利于年轻诗人的作品在新一代读者中的传播。虽然网络诗歌出版仍处在尝试阶段,但建立在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付费文学阅读很可能成为未来普及的阅读方式。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豆瓣网是当前几家重要的数字出版网络中比较特殊的一家网站。豆瓣网的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文艺青年,包括白领、大学生等。豆瓣网自2005年创建以来用户规模逐年增长,2012年覆盖用户超过一亿。这样一家网站推出相应的诗歌出版,首先保证了大量的作者与读者群。
随着网络技术的丰富和完善,更多形式的传播与交流也为诗歌提供了新渠道。长微博工具适合发诗,微博的转发、评论和@功能也方便诗歌讨论,而网站之间的联系(包括网站间的推荐、转发和分享功能)打破了互联网内部的边界,更加自由与多层面地传播了信息。这些现象都说明,互联网日益成为当代诗歌或文学主要的发生、传播场。
民间扩容:纸媒与网络的互动
2012年的诗歌话语正在悄然间迅速占据网络新媒介。在微博、豆瓣这两大充满活力的网站上,诗人、诗歌的交流空前热烈。在当代文学场中有关诗歌的空间描述话语——“民间/官方”已经不再适用。如果我们暂时将互联网描述为对于诗歌而言相对开放的文化地带,可以推断,网络出版、微博言论空间都属于民间话语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线下的民间诗歌的出版、交流活动依然多姿多彩。
如果仍然从非正式出版与正规出版两个方面考察,2012年的诗歌出版物大致可以分成以下3类:民间刊物、独立出版和正式出版物。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创刊的民刊有《蜀道》《或许》,已存在并有出刊的诗歌民刊有二十几种,包括:《太阳诗报》《第三极》《谁》《东北亚》《蓝鲨诗刊》《诗》《先锋诗报》《外省》《滴撒诗歌》《诗篇》《彝风》《绿荫诗报》《抵达》《大象诗志》《麻雀》《金山角》《当代诗人》《凤凰》《靠近》《审视》《白诗歌》等。独立出版指的是民间集资、自行印刷、内部交流为主的诗歌(或文学)出版机构。上文提到了“副本制作”,除了在“豆瓣阅读”建立诗歌出版平台之外,“副本制作”同时也在陆续出版纸本诗集和译诗集。2012年,副本制作出版了几种诗集和译诗集:黄灿然的《奇迹集》、王炜的《中亚的格列弗》、陈舸的《林中路》、陈珂的《感情生活》、张曙光翻译的米沃什《诗二十首》、黄灿然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二十八首》、黄灿然翻译的辛波丝卡《诗二十五首》等。“钨丝小出版”是寓居重庆的诗人张尹主编民刊《现代汉诗》创立的独立出版机构,继出版阿翔、魔头贝贝和余怒的诗集之后,去年冠以“钨丝小出版”之名,出版第4集《王小龙集:我的老吉普》。虽然没有冠以独立出版之名,蒋浩主持的民刊《新诗》其实也属于一种民间出版,主要出版诗集。去年推出丁丽英的诗集《聚会》和萧开愚的长诗《内地研究》二种。
2012年年底,一个名为“山水印作”的独立出版机构在豆瓣网上以小站形式宣布创立。根据豆瓣小站的介绍,山水印作“是一个自筹资金、非营利的独立印制出版机构。它的诞生,源于几个爱诗的人想为喜爱的诗人们制作诗集的心念”,他们的愿望得到了艺术家朋友的支持,于是,诗人们精心编选了自己的诗集,而艺术家们为诗人的选集创作、挑选了插图。“山水印作”第一辑在2012年与2013年之交推出,出版了王敖、艾洛、雷武铃、王志军、杨震等青年诗人的诗集。
与《星星》诗刊合作,由诗人潘洗尘主持的诗歌小册子《诗歌EMS》周刊2012年为以下诗人出版了新作:西毒何殇、王向威、琳子、晓音、樊樊、海岸、郁颜、杨勇、臧棣、高兴、桑克、娜夜、路也、海南、颜艾琳、肖水、蓝马、娜仁其其格、苏笑嫣、伊甸、宋琳、庞培、李少君、子川、李南、冯娜、余幼幼、胡茗茗、图雅、于坚、张执浩、严力、沈苇、杨小滨、李笠、沈浩波、沈奇、杨政、龚学敏、林雪、默默、红烛、高旭旺、马萧萧、余笑忠、高金光、车延高、周世通等。而近年越来越多的诗歌出版形式,表现为诗人(民间诗歌团体)与出版社的合作。另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创办“长江诗歌出版中心”,致力于出版当代年轻诗人的作品并推出《宇向诗选》,出版了诗人金铃子、罗亮、路也、田雪封、张永伟、简单等人的诗集。
臧棣主编的“70后印象诗系”在2012年继续出版,而对“80后”诗人的推介在2012年也逐渐成为热点。西川主编的“80后诗系”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推出阿斐、李成恩、罗雨、洛盏、肖水、徐萧等年轻诗人;刀刀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80后诗丛”推出刀刀、八零、王彦明、西屿、高野、纳兰容若、田春雨、张艳庭、刘良伟、徐林等人。另有赵卫峰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漂泊的一代:中国80后诗选》,由谭克修、李少君主编的《明天》复刊,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第3卷“新世纪十年诗歌档案”。
不难看出,2012年,非正式/正式出版已不再是对立的存在。2012年1月,由张曙光、臧棣、萧开愚主编的《中国诗歌评论》复刊;5月,孙文波主编《当代诗》第3辑出版。潘洗尘等主编的《读诗》去年共出版4期,分别为《读诗:大于诗的事物》《读诗:倾斜的房子》《读诗:无法命题》和《读诗:话语斜坡》。以书代刊的《汉诗》和《诗建设》杂志去年也继续出版。此外,2012年出版的诗选包括《2011中国诗歌十大民刊年选》《当代先锋诗歌30年:谱系与典藏》《新红颜集》。诗人的个人作品集包括《马雁诗集》《马雁散文集》、桑克的《冬天的早班飞机》、李建春的《出发遇雨:二十年诗选》、孙文波的《新山水诗》、道辉的《无简历篇》、杨克的《石榴的火焰》、江离的《忍冬花的黄昏》,寒烟的《月亮向西》等。
“民间”作为文化话语,在当代诗歌中曾经是独立、自由、自觉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然而,这一文化内涵在今天已被稀释了。虽然诗歌写作的活力依然是民间、自主与多样的,但是,无论是通过微博、豆瓣等互联网形式自由发表的诗歌,还是小范围的民间刊物,仍然需要借助出版行为获得最终传播,更需要通过诗歌的接受,而发挥它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
2012年的诗歌活动虽然不少,但诗歌朗诵会、笔会日益程式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文学杂志去年春季号出版“飘风特辑”刊发了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翟永明的长诗《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片段、西川的组诗《万寿》和北岛的长诗《歧路行》选章。下半年,《今天》杂志在北京邀请诗人、批评家就“飘风特辑”中的作品进行讨论,让作者直接面对读者与批评家,就写作过程、作品特点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对话、交流。
2012年重要的诗歌奖项及获奖诗人包括:郑玲获得第三届天问诗歌奖终身成就奖,赵野、娜夜获诗人奖;陈先发获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杨键、吕约获得首届骆一禾诗歌奖;吉狄马加获第二十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麦芒获主奖、王西平获新人奖;黄灿然获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1年度诗人奖;胡弦获第三届闻一多诗歌奖;唐力、杨矿等5位重庆诗人获首届何其芳诗歌奖;轩辕轼轲、羽微微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李小洛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聂广友、臧棣获2012年度“中国青年诗人诗歌奖、批评奖”。另,杨炼获得意大利2012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翟永明获得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
在新媒体时代,线下与线上、民间与官方的界线已逐渐模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交流与互动。在诗歌写作和批评中,诗歌所显现的精神魅力则将持久影响着我们。
见证的声音:诗歌写作与批评
2012年第一期《天涯》杂志刊发了诗人郑小琼的组诗《珠三角女工生活史》,包括11首诗及11篇写作笔记,每一首诗讲述的是一位普通女工的故事,每一篇笔记都记录了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缘起、过程及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思考。郑小琼累计写了百余首有关女工的诗,除了《天涯》外,《芳草》《创作与评论》《文学界》《人民文学》等杂志均有发表。12月,诗集《女工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成为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诗集之一,也是郑小琼迄今最重要的诗集。每首诗概以女工的名字为题,平实、简洁的语言,记述了每位女性的经历,她们的青春,她们的性格,她们的遭遇,以及她们的生活态度、理想和失落。在诗中,郑小琼也努力反思着自身。《天涯》杂志的“编后语”这样评价:“这是一组诗文体观察笔记。作为珠三角女工生活见证者的郑小琼,记下了发生在她周围的意外死亡者、童工、出轨者以及成功者的个人履历,让我们看到宏大历史叙事中隐含着的人物命运,更加全面地了解脚下的现实,也为后来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落后挨打100多年之后的中国,近30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在GDP高速增长的背面,是一个个平凡人付出的辛劳与代价,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的际遇考验着一个时代的良知。”
从文学刊物上发表到集结出版,是诗人或作家让自己的写作为读者所知的基本渠道。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的传播速度及范围受到极大局限。不少诗人开始另辟蹊径,自2012年9月开始,诗人臧棣坚持以长微博工具发表自己的诗歌新作“丛书系列”,不到半年已经发表百余首诗歌,并持续在微博上发表总题为“诗道鳟燕”的诗话随笔。臧棣用自己的写作直接和读者交流、论争。作为一名在诗歌创作上多产而严肃的诗人,臧棣近年在网络上的活跃,包括前几年在“诗生活”论坛上的批评、论争等,都是积极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与批评实验的尝试。
与网络传播的快速便捷相比,个人的写作总是相对缓慢的,即使处于创造力最活跃状态中的诗人也是如此。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性,也期待着当代诗人以写作和批评的文化行动去创造参与。
作为见证的声音之一,2012年的诗歌批评延续着前一年诗歌批评话语对现实质询与反思的论题。臧棣批评北岛言论的长文《诗歌政治的风车:或曰“古老的敌意”》刊发于2012年2月出版的《诗建设》(删节版)与复刊的《中国新诗评论》(全文)上。《诗建设》同期发表韦白的《从里尔克“古老的敌意”谈起》为北岛的观点辩护。《新诗评论》2012年第1辑“问题与事件”栏刊发余旸的《诗歌与伦理的诠释性关系》,从诗与伦理的诠释性关系出发,探讨当代诗歌与当下现实世界的关联。复刊的《中国新诗评论》刊发余旸《“技艺”的当代政治性维度——有关诗人多多批评的批评》,将诗歌与当下现实的关联话题继续延展、拓宽,并深入到具体的写作中的探讨。无论是诗歌写作的伦理,还是诗歌与政治的关系,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诗歌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持续困扰知识分子、艺术家的主要问题。
《当代诗》第3辑“专题研究”栏刊发张伟栋《新诗的现代性品格》、胡桑《自我流放与谦逊的凝视——关于当代诗与现代性》、胡亮《你是谁,为了谁:质诘新诗现代性》、周伟驰《用典与新诗的传统纵深问题》等文章,探讨当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这组文章都是对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探讨,不再简单沿用西方文学中的现代性理论思路,而是结合中国新诗发生的特点,立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实际状况,发现中国新诗的问题。张伟栋、胡桑和胡亮的文章侧重现代性理论的辨析,而周伟驰的论文则从一个具体的诗歌问题入手,小中见大,不乏洞见。
2012年的中国新诗进入了过渡期,它的发生场所、传播方式以及写作的动力都在悄然改变。让我以两年前写下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语吧: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界限模糊,话语繁殖比文化创造更能获得现世的利益与即时的效果。近10年来,各种诗歌话语,如下半身、草根写作、打工诗歌、梨花体、羊羔体、新红颜写作等,都显示了被风景化之后的诗歌置身被看、被消费的境地,而这些话语本身并无能力转化为诗歌写作的真问题,以至于一些紧随其后的批评也沦为商品的附赠品,过眼烟云。与此同时,即便是坚持严肃立场的写作者当中的最优秀者,也同样面临着如何让诗歌进一步社会化的挑战:仅仅处于写作着、写作中的状态而导致总体性的薄弱而虚无;仅仅玩味词语、进行词语内部的拆解重组也走不了多远;仅仅在微博、论坛、博客、开心网、豆瓣上标明诗人身份更不是诗歌社会化的行动,当代诗人需要有一种选择的自觉,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积极态度,在否定中肯定,在拒绝中建设。(周 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