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梁上泉的诗名很早,但真正见到他本人,还是在去年夏天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里。他方脸大眼,前额半秃,身子壮实,全然看不出是70多岁的人。我写诗也有些年头了,和他见面就有一种亲近感。
知道梁上泉除了写诗外还写歌词,缘于在这次北戴河休假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有天上午,我们全体人员到联峰山公园游览。天下点小雨,我们买了门票后,分散开登山。梁先生的夫人浦心玉也是60多岁的人,老两口带着9岁的孙子浦磊走在一起。浦磊上小学三年级,这次跟爷爷奶奶到北戴河玩,兴奋异常。小家伙背着双背带书包,跑在爷爷奶奶的前面,梁上泉老两口跟在孙子后面,不断喊着慢点慢点……
联峰山公园很大,园内游人如织。我和妻子玩了一些景点,已经很疲倦了,便下山朝出口处返回。公园里有一处圈地不小的机关,四周围墙耸起,岗哨处处。我和妻子经过时,见到浦心玉老师眼泪汪汪地站在旁边。我们吃了一惊,忙上前问候。浦老师说:“浦磊丢了!梁上泉急得要命,漫山遍野地寻找。我找了解放军,请求他们帮忙找。”我们忙安慰浦老师说,您老别急,解放军一定会找到浦磊的。这时我们才明白刚才在山上碰到一队队的战士跑步巡山,肯定是寻找浦磊的。这时,侧门站岗的两个战士的报话机响了,报话机里说:“注意,请仔细寻找,有目标立即报告。丢失的小男孩是老首长梁上泉的孙子,就是写《小白杨》的那个作家,我们一定要找到。”
浦心玉老师就守在那岗哨边等消息,我们游完山的人员坐在出口处等梁上泉。终于传来消息,孩子找到了。当10多个解放军战士呵护着小浦磊出现在山道时,大家都欢呼起来了。70多岁的梁上泉此时已汗湿衣襟,累得气喘吁吁。
《小白杨》这支歌很流行,我也会唱,歌词写得很有诗意。但我就没注意这是梁上泉写的。这次发生在联峰山里的故事,我知道了梁上泉会写歌词。梁上泉笑笑说:“我本是搞歌剧的嘛,我写过上千首歌词。”
在创作之家一楼的前厅里,我和梁上泉先生坐在沙发上,他接受我的访问,说起了《小白杨》的创作经过和他的有关经历。
梁上泉1931年6月出生于四川达县。1950年面临着高中毕业考试的他,背着家里,放弃了考试,参加了解放军。在川北军区文工团当创作组长。1951年,梁上泉调到了西南军区公安部队文工团创作组,1955年3月调到北京,在军委公安文工团,1957年11月,他转业到重庆歌舞团。梁上泉的爱人浦心玉年轻时是达县地区文工团的副团长,是台柱子,两人结婚后经过8年的两地分居,直到1963年才调到一起。梁上泉在重庆歌舞团工作到1982年,才调到重庆市文联当专业作家,现在担任重庆市作家协会顾问。
在部队干了8年,梁上泉对军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一有机会,他就往部队跑。他刚调到文联的1982年,总政治部组织一些地方作家到新疆,也请了梁上泉。梁上泉打起背包就出发了。他本可以坐飞机飞到乌鲁木齐,但他选择了坐火车,先到兰州,再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看到车窗外茫茫大戈壁无穷无尽,海市蜃楼常在眼前出现,而难见一星绿色,令梁上泉感慨良多。梁上泉有个习惯,他多年写作,深入生活,总是选择步行或是走得慢的交通工具。他引用纪伯伦的话说,乌龟比兔子更多地领略路边的风景。
在创作之家,浦心玉老师有次与我爱人聊天,说是有次梁上泉到西藏深入生活,徒步在原野上行走。这时有辆吉普车开过,车上还空一个座位。车上人看梁上泉背着背包走得辛苦,就要带着梁上泉一起走,梁上泉谢绝了,他说他要看原野上的风景,了解沿途的风俗。吉普车就先走了。没想到第二天听人说,那辆吉普车出了车祸,连车带人冲进了金沙江,车上四人都死了。
1982年8月1日是建军节,乌鲁木齐军区大阅兵,梁上泉赶到了。新疆的白杨树很多,梁上泉看到公路边的一排排参天白杨,翠绿威风美丽,站得笔直,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当看到阅兵场上战士的队伍,一个方阵又一个方阵,一条直线又一条直线,绿军装,严整的队形,梁上泉的感觉就上来了,这不是一排排的白杨树吗?白杨、军人,在随后的东疆南疆北疆的旅行中,在喀什、伊犁、吐鲁番、塔里木等地,这两个形象一直在梁上泉的脑子里出现。回到乌鲁木齐,梁上泉写了首朗诵诗《林带阅兵曲》,给部队战士朗诵,受到了欢迎。
在新疆本来只安排一个月时间,梁上泉提出希望延长一个月。部队领导答应了,但有意将了梁上泉一军:“延长一个月可以,但梁上泉必须为部队写一首歌词。”梁上泉有些歌是很有影响的,比如他1956年写的《茶山新歌》流传很广,写采茶女对军人的爱慕,打破了写部队爱情的禁区。此歌很快流传到港台,台湾改成《茶山情歌》,香港改成《茶山姑娘》,很多人唱。这支歌后来在“文革”中成为梁上泉的罪状,说他用歌词来瓦解部队斗志。奇怪的是,当歌词抄出来贴在大字报栏批判时,很多人把歌词抄在笔记本上。梁上泉还写过《峨嵋酒家》,由阎维文唱出,得了大奖。梁上泉答应,他要为解放军写一首歌词,这歌一定要写好。梁上泉离开新疆时,他答应写的歌词还没有写出来,但那种情感在他胸中储藏着滚动着,他在寻找一个角度一个突破口,或者一个点燃激情的星火。
1983年7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一批歌词作家到内蒙古和大兴安岭等地采风,梁上泉又出发了。他随着作家们到了呼伦贝尔,在中苏边境,看到我们的战士在岗楼站岗,下岗后抱着吉他唱歌,还养猫,生活过得十分充实。那天,梁上泉看到了一个场景,心里一动。当时哨所岗楼水很珍贵,一个战士捧着他的军用水壶走近哨所旁的一棵小树,用水壶里的水给小树浇洒。梁上泉走近问战士,你浇的是什么树呀?战士说,小白杨。战士还说,这小树苗是他从家乡带来的。
角度找到了,突破口有了,一簇灵感的火星点燃了梁上泉胸中的激情,在新疆积累的生活立即出现在他的眼前。梁上泉急急回到房间,20分钟后,歌词《小白杨》写出来了。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树叶闪银光/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年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轻轻对我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疆”。
《小白杨》歌词发表后,士心谱了曲,阎维文一唱,立即传遍军内外,流传很广。1987年建军60周年时,总政治部给全军发文件:全军必唱8支歌,除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军进行曲》等老歌外,《小白杨》是必唱的8支歌之一。《小白杨》和梁上泉的另两支歌《茶山新歌》《我的祖国妈妈》还被选入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材。
怪不得在联峰山公园内,部队领导和战士听到梁上泉是《小白杨》的作者时,对他是一片尊敬之情,一定要帮他找到丢失了的孙子。《小白杨》这支歌,在部队里人人都会唱,是梁上泉在解放军中的一张名片。说到这里,梁上泉给我说了又一个让我十分感动的故事。
有一次,梁上泉坐车去武汉看望有病的舅兄。他进到软卧包间,放好行李,坐着休息。这时一位军人走进包间,梁上泉一看,此人是个将军,那肩章的金星告诉了他。这位军人放下行李,摘下军帽挂起来,与梁上泉聊了起来。军人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呀?”梁上泉说自己是个作家。军人听后“哦”了一声,接着问:“你写了些什么作品?”梁上泉是出过25本诗集的诗人,他就报了几部诗集的名字,军人尽是点头,客气地“哦、哦”着,看来他没读过梁上泉的诗。梁上泉又报了自己写过的几部电视剧的名字,如《神奇的绿宝石》《媚态观音》《大巴山游击队》等。军人听了仍然只是客气地点头。这时,车厢的广播喇叭正在放音乐,一支歌放完后,播音员说:“下面请欣赏《小白杨》。”梁上泉听了,随口一说,这支歌是我写的。
那军人立刻怔了怔,立即把解开的扣子系好,把挂起来的军帽戴到头上,在包间里“啪”地来了个立正,向梁上泉敬了一个军礼!军人握着梁上泉的手说:“谢谢你为我们军人写了一支好歌。”梁上泉说,这位军人是驻湖北某地的一位军长,临分别时,一再邀请梁上泉到他们部队去作客。
听完梁上泉讲述的故事,我一愣一愣的。梁上泉的一支《小白杨》,像一缕春风,将永远在人们心头吹拂,给人们带来理想带来温馨带来深情。《小白杨》歌词发表时,梁上泉只得了50元的稿费。而《小白杨》被制成磁带,制成VCD光盘,把正版与盗版都算上,那个数目就无法统计了。
梁上泉没法计较这些,他像小白杨一样,绿叶闪银光。(刘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