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的重要展览项目,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300余幅作品,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这对画坛伉俪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和杰出贡献。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两人画作的专题研讨会,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析。
杨力舟和王迎春皆出生于山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班。他们接受新中国美术教育,吸纳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方法,学习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倾向表现性的结构素描技法,打下牢固的造型基本功。他们着意实践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为时代而创作的艺术理想。
二人合作的大型主题性绘画追求雄健刚毅、肃穆崇高的美学价值,分头探索则呈现出清新自然的乡土情结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各自风格独立的变革与探索。杨力舟在“田园诗韵黄土情”与“纵横逸笔追雄风”中,在大写意笔墨境界中吸收西方表现主义和立体构成,在民族风情领域,发挥骨法用笔与奔放色彩,张扬豪迈气概。他借鉴了立体派和未来派的构成、重叠和夸张变形手法和狂放的色彩,将黄土高坡上的淳朴沧桑、赛马场上英姿飒爽的骏马和骑手,表现得淋漓尽致。王迎春坚持传统笔墨深厚的优长,立体构成的画面设计和金石古风,活泼生动的笔墨情趣,彰显了她对人文精神博大而深沉的关怀。在水墨技法上,尝试多种的肌理效果,画面上几何切割的组合与主题性绘画的刀削斧劈一脉相承,又与西方立体派的分割构成暗合。
杨力舟、王迎春在画“羊”的技法处理上成就斐然,成为继画“虾”的齐白石、画“马”的徐悲鸿、画“驴”的黄胄等之后,具有典型性代表的画家。杨力舟画羊用大笔触写出,强调笔力;王迎春用没骨画法,用笔墨的虚实来体现立体和空间,注重黑白灰节奏和对比,另用特殊技法画出丰富多变的肌理,毛的质感表现得充分而可爱,营造出一种惬意的令人向往的田园诗意。
图为《慈母手中线》(纸本设色),王迎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