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罗姆·费拉里《罗马衰落的教训》:对西方世界的没落的反思

//m.zimplifyit.com 2013年07月19日07:55 张迎旋

  传言世界末日在2012年的12月来临,去年“世界末日” 前的11月7日,法国作家兼科西嘉语翻译家热罗姆·费拉里(Jér?me Ferrari)凭借小说《罗马衰落的教训》(Le sermon sur la chute de Rome),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票对4票的微弱优势击败了呼声很高的巴德里克·德维尔(Patrick Deville)的小说《鼠疫和霍乱》(Peste et choléra),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通过这部作品发出的训诫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回应。

  费拉里1968年生于巴黎,因为祖籍在科西嘉岛,所以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经常随家人往返于巴黎和科西嘉岛之间。在获得巴黎第一大学的哲学学士学位,并考取了法国教师资格后,他毅然选择生活在科西嘉岛,在当地的中学里教授哲学,并成功地组织过“哲学咖啡馆”的活动。后来他又曾赴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教过几年哲学,现任职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一所法语学校,担任哲学老师和教学顾问。

  费拉里的文学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他的首部作品、短篇小说集《死亡的多样性》得以出版,该作品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但他2002年出版的第二部作品随即遭到冷遇,之后便归于沉寂。直到2009年,小说《一位神明一只动物》获得了法国文学朗德诺奖,这一奖项创立于2008年,旨在表彰不知名作家的优秀小说。

  2010年他的小说《我安放灵魂的地方》为他赢得了两个奖项:邦斯多纳大奖和法国电视小说奖。这部作品以阿尔及利亚战争为背景,彰显和平的价值。费拉里在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倘若没有和平,只有无休止的战争,那么人们用以安放灵魂的肉体躯壳只不过是一座坟墓。

  《罗马衰落的教训》讲述了在科西嘉岛上远离海岸的一座小村庄里,有一间濒临倒闭的酒吧正经历的一场巨变。经营酒吧的两位年轻人马修和利波欧,出乎所有村民的预料,放弃了在法国内陆攻读哲学的大好前程,回到了他们的出生地,并凭着一腔热血和对莱布尼茨哲学教义的笃信,决意要把售卖廉价饮料的酒吧打造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世外桃源”。除了暑假,马修从未在岛上长期生活过,所以他希望在这里重拾童年那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自由时光。利波欧是牧羊人的儿子,他已经不再有梦想,他的理想主义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处处碰壁,为了逃避不如意的现实,他选择回到了家乡。最初,正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两位年轻人为死气沉沉的村庄带来了生机。酒吧恢复了以往的热闹,洋溢着节日的欢腾气氛;顾客虽说是鱼龙混杂,却也其乐融融;四个女招待讨人喜欢,一个吉他手也技艺非凡。于是马修飘飘然地认为,这里莫不就是上帝选择的“理想世界”,用来实践爱对世间的统治。可是马修的姐姐奥瑞丽却不这么认为,一向冷眼看世界的她对陶醉于幼稚乡村白日梦的弟弟十分恼火。马修的祖父马尔塞尔也是愤世嫉俗之人。他的人生四部曲和整个20世纪十分合拍:出生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身体孱弱;青年时代在1939年投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壮年时代在科西嘉岛上的殖民行政部门工作,过着一成不变的单调生活;晚年生活在愤愤不平之中,认为世界欠了他太多,一切皆不如意。

  除了这四位主人公,小说的其他十几个人物也并非微不足道。在费拉里看来,生活就像是一场舞蹈表演,每个人都占有一席之地,重要的是各就其位。通过间接引语,书中有些转瞬即逝的小人物也会被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在叙事手法上,费拉里将四个故事穿插交织在一起:马修的身世、酒吧的兴衰、马修的祖父马尔塞尔的经历以及马修的姐姐奥瑞丽的遭遇。整部小说的主线是马修的命运,主旨是讲述围绕着酒吧的看似理想的“世界”是如何一点点解体的。华丽的语言所包裹的是冷酷的咒语:因为道德的沦丧,人们苦心经营的世界注定要走向灭亡。酒吧的柜台成了人性地狱之门的入口,曾经的旧伤疤被撕开,凡夫俗子又如何能实现超凡脱俗的幸福理想,到头来一切都成为灵魂堕落的牺牲品。

  若干世纪前,对于罗马帝国的灭亡,圣奥古斯丁曾安慰他的信徒们说:“世与人同,有生有长有灭亡。”他试图告诉人们,尘世的王国是多么的脆弱。费拉里用这一训诫作为小说的题目,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人类会亲眼看到,自己煞费苦心构建的世界总有一天分崩离析,万世基业只不过是千古流传的神话而已。

  罗马,只是众多世界中的沧海一粟,费拉里用整部小说来探寻一个问题:世界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不同的人各自的世界之间似乎永远都存在着隔阂。 一位老人穷尽毕生精力来追踪历史,却永远也无法跟上历史的脚步;两个年轻人在童年就是伙伴,一起经营着酒吧,却肩并肩地走向了毁灭。“世界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显现出一个世界的存在或一个世界的不复存在,无论这个世界有多大,存在了多久,即使世界曾经维持暂时的一团和气,最终都会和人本身一样经历诞生、成长和消亡的过程,而人自身正是这一世界起始和末日的见证者。

  河流一泻千里,在轰鸣声中劈开了悬崖,上帝在创世纪时弹指一挥就形成了千沟万壑。然而,景物依旧静默,上帝始终缄默。21世纪人类世界是否会重演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落的历史悲剧?另外,科西嘉岛上的异教氛围远胜宗教影响,命运是盲目的,历史是无尽的,圣奥古斯丁的宗教思想真的能够普渡众生吗?这也是费拉里思考的问题之一。

  该小说七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从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节选的七句话。奥古斯丁在书中说明,罗马的衰退肇因于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罗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于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归属的不是罗马帝国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与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人民的共通点在于对自己的爱,后者则是结合于对上帝的爱和因此而生的对彼此的爱。在对比这两个城从起源到结局的过程中,他对人类的群体生活有深入的讨论,也建构了基督教的历史观。所以,这部小说可看作是圣奥古斯丁训诫的回声,启示人们倘若能在世界末日幸存的话,要更加宽容地去看待人与人之间、世界与世界之间的差别,要彼此相爱,要爱我们共同建造的世界。

  费拉里还在作品中暗示了莱布尼茨的哲学教义。在这位唯理论的代表性哲学家看来,上帝创世说就是人类创世的幻说。人类创造和改造世界,需要选择一个对自身而言是最好的“可能世界”,并把它变为现实世界。因此,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并举,上帝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虚幻反映,也是日益完美和完善的人类自身的整体代表。上帝在诸多世界中选择了较完满的一个“可能世界”,这正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选择性。

  据《新观察家》杂志统计,这部小说一度成为各大书店排行前六位的畅销书。出版界人士也给予了好评,认为费拉里的写作文笔优美,细致入微,全书充满张力,引人入胜。当然,作者笔调有时会有些阴郁,但十分精准,勘探出人类灵魂发生震颤的“震中”位置,将希望幻灭和世事无常刻画得十分细腻。在对西方世界的没落的反思中,费拉里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名言作为小说的题目,用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作为影射,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但他并不是板起脸来说教,而是亦庄亦谐,时而深沉,时而讥讽,行文精雕细刻,人物呼之欲出。因而,小说在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之前,就已经得到出版业的垂青,被多项文学奖提名。获奖后,8.5万册一销而空。《费加罗报》在2012年8月30日的文学专栏里评论道:“这部小说既充满科西嘉风情,又饱含希腊悲剧的普遍意味。科西嘉岛地貌险峻,像世界之初的蛮荒,又似世界大同的天堂,使人们不由得去探寻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作家的笔触似乎也在搜索诸多形而上学的问题的答案,经历了百转千回,终于柳暗花明。”

  另外,对这部小说持批判观点的人们质问:“罗马帝国和科西嘉岛的酒吧有可比性吗?作家是不是过于小题大做了?” 费拉里的回答意味深长:把罗马帝国如此宏大的世界缩小为一间酒吧,是为了告诉世人,无论什么庞然大物,无论何等千秋伟业,在上帝面前,在历史长河里,都是渺小的,正如世界与个人是相同的一样,都要经历诞生、成长和灭亡的过程。这不是悲观厌世、颓唐不安,而是豁达淡定、宠辱不惊。因而,真正读懂费拉里作品的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被加冕的流放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