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书之味

//m.zimplifyit.com 2013年08月05日08:14 赵炳鑫

  我的老家在西海固的一个乡村,祖辈以土地为本,以农耕为生,读书尚学者寥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那个庞大的家族之中,没有一个读书之人。到了父亲这一辈,才有了读书的人。

  祖辈兄弟五人,均未进过学堂,然而祖父赵维秀天资聪慧,性好交游。那时,我们祖上虽算不上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然而也是家兴业旺,家道殷实。祖父极好结交满腹经纶的文人学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祖父口头经常吊着这样一句格言。也许是“往来无白丁”的缘故,祖父懂得的东西很多,成为家族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长老。加之他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老年境至,乃成为当时西吉、隆德、海原三县调解乡间讼事和家庭纠纷的“说话先生”。大凡乡里有了打官司的讼事或谁家有了排解不开的家庭矛盾,必请他出山说和。事主家往往备上鞍马,送来礼物,接祖父前去。让我至今感到惊讶的是,没读过一天书的祖父,竟然能将《增广贤文》倒背如流,口吐莲花。说到紧要处,名言警句,旁征博引,句句击中要害,使当事人由当初的抵触,到中间的沉默,再到后来的心悦诚服。

  由于祖父十分崇拜有学问的人,他常常用“敬惜字纸”来教育我们,不但要爱护书籍,而且要尊师重教,因此,到父亲这一代,他要求子女不论是男是女,都要读书。不知何因,在父亲这一代,家族中灾难性的遭遇一个接一个。那一年,我的两个堂叔父一个在西吉三合中学读书时,身染恶疾,不幸早夭。另外一个则在西吉县城读书,我家离县城大约有60里的山路,有一天,在叔父徒步从学校回家的路上(解放前,我们那里根本不通车),可能是出发太晚的缘故,天黑之前未能赶回家,被土匪绑架后反剪双手捆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破庄院里的一口井旁,嘴里还塞着一团乱麻,天亮后,被当地犁地的乡民发现,才救回家中,那时人已奄奄一息,不几日便亡故了。可怜两兄弟聪慧过人,却在读书求学的路上踏上了黄泉不归路。这两件事让祖父伤心极了。然而他支持子女读书的愿望从未改变过。

  后来,父亲被送进学堂,读过四书五经,也读过解放前夕的国文课本,那时用的是《康熙字典》。父亲读书刻苦,学业有成,解放后在粮库工作,“文革”期间,因种种遭遇,只得回乡务农。

  我们弟兄三人在恢复高考后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在我们那个连高中生都少见的贫困乡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下子出了三个大学生,成了当时我们那一带的特大新闻。父亲那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乡党们给他起了一个很土的外号叫“兴老汉”,兴乃高兴之意。

  现在想来,我们弟兄仨能出人头地,还真有祖父的一份功劳。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家一顶富农的帽子,让父母大半辈子抬不起头来。家境更是一贫如洗,靠父母挣工分养活一家七口人,生活的艰难自不必说,我们兄弟三人要读书,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只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羡慕得要死。

  后来祖父发话了,首先让大哥读书,母亲不同意,母亲说没有钱供给。这也是实情,那时要省出几毛钱来,都是很难的事。祖父说,钱的事你们就不要管,我想办法。母亲看祖父的态度很坚决,再也没说什么。祖父那时已是70多岁的高龄老人,自己没有一点积蓄,腿脚又不大方便,哪有办法去弄点钱来。岂料,祖父将他年轻时拾掇的一副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青铜马蹬卖了,给大哥交了学费。

  二哥小的时候顽皮是村上出了名的,常常遭到祖父的训斥。然而,二哥总是玩心难改。有一件事至今想来令人啼笑皆非。

  那时,为了给二哥筹措学杂费,祖父和父亲一筹莫展,不得已祖父决定将他保存了几十年的一个在他看来比较金贵的酒壶拿出来卖掉。祖父认为这应该是文物了,肯定能卖一个好价钱。不料,祖父的心爱之物不幸让二哥乘祖父不在家时得在手里。贪玩调皮的他左看右看,这酒壶很像一只喇叭,非常好玩,就是下面有一个大肚子,显得与喇叭的形状不太相称,于是他找来了钢锯,硬是将酒壶拦腰锯断,拿去当了喇叭耍。

  到了我读书的时候,家中虽不宽裕,但生活是不愁了。学杂费是可以交得上的,令我苦恼的是,除了枯燥乏味的课本,再没有一本课外的读物让自己自由地读一读,享受那种无身心之累而有心灵放达之乐的读书境界。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几十里外的外婆家,那次好像是外婆家过什么喜事,家里来了好多亲戚。我在二舅的书堆下面发现了一本杨沫的《青春之歌》上卷。一翻起来,就沉入其间了。由于外婆家人太多,没有我可以单独容身读书的地方,我经过一番侦察,最后把目标选定在了外婆家西窑的窑渠上边。那里可以晒得上太阳,并且别人不易发觉。于是我爬上去开始读书,从中午饭后一直读了个天昏地暗。直到晚上母亲找我吃饭时才被发现叫了下来。就是那一次,书在我的眼前洞开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让我痴迷的文学世界。

  宋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和“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脉相通的。读书与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养成、幸福观的确立,一个人的品质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记得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启蒙老师在讲到三味书屋时,谈到三味的含义,即为:“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书是惟一不死的东西。”丘特的话说得多好。得知结书缘,修为在书中。人类的文明进步仍需要博学多才的人,读书,不会有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