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家乡的黄杨一样生长

//m.zimplifyit.com 2013年12月25日07:06 郑放鸣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乐清市。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山水雄奇,是风景宜人的旅游胜地,但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里还是黄杨木雕的主产地。上世纪中叶,乐清的城镇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廊下都摆放着结实宽大的桌子,那就是黄杨木雕的工作台。台面上排列有序的大大小小的扁凿、方凿和不同弧度的弧形凿,被锯成长短、粗细不一的黄杨木料,在一双双勤劳灵巧的手中,在一声声抑扬顿挫的敲打中,渐渐成型为人物、瑞兽、花鸟、虫鱼。星转斗移,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地,我们这里的黄杨木雕人才辈出。他们的作品屡屡获奖,不少佳作也登上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的大雅之堂,木雕艺术也随之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支奇葩,还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乐清的黄杨木雕其实很有些历史。据考证,最早的黄杨木雕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传说也是乐清的民间艺人所雕,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到了明清时期,家乡的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生动的造型和形象受到人们喜爱。由于黄杨树很难长大,一般四五十年后才能用于雕刻,而这种木材的直径大部分很小,所以传统的黄杨木雕都是雕刻一些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又因为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经精雕细刻磨光后几乎可以和象牙雕相媲美。因而,一些比较讨巧的中国民间神话人物及宗教形象,比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等,便成了黄杨木雕的主要作品。别小看这些小小的木雕小件,它们大都有着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而且适宜把玩和陈设,深受人们喜爱。而我经常想的是,怎样使黄杨木雕作品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出现更多具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是传统技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乐清,长在这样一种被黄杨包围的氛围中,我从小也喜爱木雕。我14岁就涉足黄杨木雕,19岁进了工厂,正式学习雕刻技艺。几十个春秋过去了,我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和雕刻技艺一起成长的,而黄杨的那种淡淡的木香,也几乎成了我最为习惯的味道。虽然,木雕活是一项既需要思想也需要体力的艰苦劳动,同时也是要凭借灵感和个性来完成的创作,但它带给我的期待和满足,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雕刻人,我知道自己应该通过琢磨和努力,为传统的木雕创作带来新的内容和形式。譬如,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年,我创作了大型黄杨木雕《飒爽英姿》。而在进行这个木雕创作的时候,为了刻画参加国庆方阵女兵的群体形象,我请来一位复员老兵,让他演示昂首挺胸正步走的姿态,我甚至还跟着他练,让他给我纠正姿势。八九不离十了,才着手做泥稿,到泥稿合乎要求再做木雕。在创作《高原美》时,由于是整段的大叶黄杨木气势较大,我感觉做单体人物会更加合适,于是构思了翩翩起舞的藏族女孩。我感觉,一位在美丽神秘的世界屋脊上超凡脱俗的藏族女儿,她的向天歌舞的英姿、她的充满希望的脸庞,更能展现民族团结、祖国兴旺的主题。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木雕、象牙雕或石雕,共同特点不外乎“因材施艺,立足圆雕,匠心独运,坚持创新”,只有凭借新的艺术思考,才能把“材质美、手工美、造型美”这三美综合在一起,使作品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家乡的黄杨木,是一种千年长不大的珍贵树种,它天生丽质,其乳黄的原色会伴随着时间愈久愈深。用黄杨木雕出的作品,会从最初的姜黄色,变成橙黄色,最后变成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更显珍贵。而且无论多久,它们都不爆不裂不变形,也不会霉烂虫蛀,形成千年不坏之身。所以如此,我想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生长缓慢。甚至民间还有黄杨“遇闰反退”的说法,意思是闰年黄杨不仅不长,还可能往回缩一些,可见它生长是极慢的。但恰恰是因为慢,它才长得细心,长得一丝不苟。为什么黄杨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越来越庄重?这是岁月积累的结果。而我们做艺术的人,要学习的正是这种缓慢生长的态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着急不浮躁,遇到“闰年”或有手不顺,那自然回缩一点也不要紧。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刀都扎实稳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让祖国的传统艺术真正能够薪火相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