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杂象

//m.zimplifyit.com 2013年12月25日07:07 李玉瑶

  2013年年初以来,已经有近80种杂志消失。按照专业规范话语,应该是停刊、休刊或终刊了。我注意到,在网络或平面媒体上,常常可见关于杂志开办或经营方面的新闻,也不断有人爆料或评说。可就这“消失”的几十种杂志中只有一小部分通过各种媒介公布了正式的消息,大多数杂志并没有正式消息就不再上市上摊或上架了。我以为,这大约是杂志社不知如何向世人公布自己的命运,因为它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做过调查,“消失”的杂志比公开的数字还要更多。有的月刊杂志到8月份就没再出版,有的双月刊已经6个月不再面市了,有的双周刊连续4个月不再出版。我曾问过报摊摊主,回答令人失望;我也在淘宝和天猫商城搜索过,却发现并不全面。有的杂志虽然暂时停刊了,但还在网站出售编辑签名本,或将几期装订成册出售,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杂志人对经年累月所做产品的“临终关怀”;而有些6月份停刊的杂志至今还在报摊上顶着寒风等待读者的最后光顾。杂志没了,发行人员也风流云散了,这些杂志就成了没有人过问的“流浪刊”。

  “消失”的刊物不少,新创刊的杂志却并不多,大概只有不到百种。以各种名头正常出刊的杂志层出不穷,这里仅举几个例子——我在网上发现了很多新近创刊、试刊的杂志(或读物),买来后才发现该刊物没有刊号和版权页说明,但写了是创刊号,也有指导机构、顾问。主办方会事先说明该杂志不上市,读者付钱就给快递一本,你情我愿,整个过程并无欺诈行为,可深究起来却并不规范,我给这类读物命名为“疑似刊”。

  再说说“大事件刊”,这类刊物在几年前曾有过,因为近年来震动内外的事件层出不穷,每逢有事件发生,就会出现大批杂志来做相关解读。但今年来看,这类杂志数量有所下降。是办杂志人的兴趣减弱,或读者不再买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类杂志并不好做,也难以持久,办刊激情也并不常有,更主要的是,刊物内容上赶不上变化发展的社会,充其量也只能在一定时期记载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件。从长远来看,或许留给后人去梳理研究更好。

  作为外国文学杂志、图书的编辑,我在工作中也曾经历了多起版权上的纠纷,尽管最后处理圆满,但仍不免对这类事情时时关注,以提醒自己免犯错误。

  写作、翻译凝结了作者和译者的心血和才华,他们的著作权值得尊重。另外,严肃办刊也要守规矩。曾有一家文摘杂志说获得了海外几大知名媒体的授权,指定在此刊发表一篇文章,但外媒上却并没有写明供其他杂志使用的字样或标识。无独有偶,今年又有一家号称发行几十万的杂志声称每个月要给某著名海外杂志支付刊发文章的费用,但了解办刊常识的人知道,国内外著名媒体都很爱惜名声,不会轻易给没有专职版权顾问和版权编辑的杂志授权的。

  要给2013年的杂志现象做个总结并不容易,我在杂志社工作多年,故而对此较为关注和敏感,杂志的管理发行等工作极为琐碎,但又不得不循规所为,归根结底还归到那句“做事守规矩”上去。中国的杂志最初创办于1815年,眼看快200年了,我衷心希望杂志的创办并不只能以“杂”来概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