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北省影视家协会的一名工作者,笔者见证了近20年来河北影视发展的不平凡经历。有评论家注意到,近年来,中国荧屏刮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河北风”——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河北特色、燕赵风骨的艺术与思想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承德好人》,电视剧《节振国传奇》《营盘镇警事》《先遣连》《我的丑角爸爸》《我的故乡晋察冀》《徐悲鸿》《闯天下》《守望》《打狗棍》等,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被称之为“河北现象”。“河北现象”来之不易,“河北启示”弥足珍贵。河北影视“冀军”正在形成自己的精品方阵、人才方阵和题材方阵。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冀军”迅速崛起,它又是如何保持稳步健康的发展态势的?
文化眼光。影视艺术是一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猛成长起来的朝阳文化产业。但随着市场化因素的浸入,影视剧正在被市场所绑架,对生产方而言,文学与艺术的性质越来越弱化,思想与文化的含量越来越不重要。荧屏上出现了一大批跟风剧、雷人剧、穿越剧……而河北的启示在于,用先进文化的眼光,审视历史、看取人生,挖掘题材、塑造典型、编写剧本,发掘河北独有的历史题材、文化名人、当代典型,讲好河北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彰显燕赵风骨。无论是传统戏曲文化、江湖杂技文化、家族庄园文化,还是市井草根文化,均能绽放出风格迥异、河北地域特色鲜明的影视作品,体现了河北影视人的文化自觉。
审美眼光。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即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去审美地把握用文化眼光挖掘出来的河北地域文化题材、人物、故事,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勾勒人物活动真实生动的社会舞台,创造典型环境中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如《为了新中国前进》中的董存瑞,《先遣连》中的李狄三,《闯天下》中的赵沧海、燕青山等。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典型,无不体现出燕赵风骨、慷慨悲歌、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
价值眼光。同样的题材,同一部作品,同一部作品中的价值取向,在不同人的审美眼光中,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多元文化共生背景下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于在先进文化统领下的河北影视“冀军”看来,“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关键词必须紧抓不放。这是河北影视的创作灵魂,也是立身之本、兴业之基。无论是从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还是从影视创作者的出发点与立脚点,都从这“三大法宝”出发,在创作中观照古今,提炼主题,结构故事,塑造人物,打造精品。尽管河北影视在题材类型、风格呈现、市场运作方面还显稚嫩,创新性、开放性、市场性比兄弟省市还有差距,“叫好难叫座”,但这些方面的欠缺正在努力调整。
市场眼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眼光,摒弃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市场眼光,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影视剧是讲故事的艺术,好故事是从人民生活中来的。只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影视作品才有市场前景。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人民至上的原则,就会创造时尚,引领市场,提供正能量。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原则,就会取得社会效益、审美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的综合市场效益。
环境眼光。影视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当代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树正气、讲协作、广交流、重互补,创造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推进文艺大繁荣,影视大发展的基本保证。多年来立足文艺发展的实际,吸收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河北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艺发展的配套政策,如旨在“鼓励原创,奖掖新人”的文艺振兴奖,已评办近30年。再如新近出台的《河北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奖励办法》,确保精品创作做到“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剧作为本”。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咨询、论证和评价体系,成立了“河北省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委员会”,邀请全国和省内外艺术名家对精品的选题规划、创作生产和宣传推介等系列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和学术研讨,避免了以往跑关系、找领导、缺乏科学论证的弊端。
开放眼光。影视剧的成败得失来自于创意、策划、制作、监制、出品与营销,是多工种联合行动的团队作战。一个好的创意形成后,还要有一个坚强的策划班子,有一个好的制作团队和强有力的营销团队。近年来,河北利用与京津毗邻的地理区位优势,广纳海内外贤才,大胆培养、起用本土人才,创意、创作、策划、制作出了一批影视精品力作,这些都得益于解放思想、开阔胸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河北不仅引进、培养了陈力导演、郭法曾特型演员,也培养和造就了郭靖宇、高群书、范建会这样的本土知名青年导演。再如电影《王牌》,开了河北原创电影国际化制作的先河。电视剧《闯天下》,正是在编剧周振天加盟,又有土生土长于吴桥杂技之乡的樊城参与,由潇湘电影集团导演吴子牛执导,主管部门全力支持下成功拍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