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力量本源。文化以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力,贯穿、渗透在社会实践中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环节,在潜移默化中释放着无穷而巨大的能量。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在近日在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与会者围绕“文化的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的主题,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消费、文化推广等角度展开讨论。其中,多位专家提到,文化产业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应该鼓励多种不同的文化建设主体在一种自由、公平的机制中展开竞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发展。
文化建设主体应该多元化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理解,比如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文化创意的多元化、文化管理的多元化、文化消费的多元化等等。与会专家认为,我们应该鼓励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主体,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潮当中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就文化领域来说,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这就是鼓励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学家厉无畏谈到,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有些不同,小微企业构成了它的产业主体。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小微企业的良好运行。因此,在文化市场的培育中,我们不能只盯着大型龙头企业,还必须为大量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让它们有更多的机会成长。
回顾过去一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文化企业并购潮风起云涌,企业有越做越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文化传媒板块已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近400亿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认为,文化企业产业内部以及跨产业的并购、整合和融合是企业获得融资、完善产业链和增强优势的有效方式,在未来3到5年内文化产业的并购之路仍将延续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有专家担心,由于“大鱼吃小鱼”,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前途堪忧。但在厉无畏看来,在大企业“做大”的同时,也会为小微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协作生存空间:“市场好比一个箩筐,箩筐里的大石头是大企业,小石头和沙子则是小企业。随着大石头(大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之间的空隙也随之变大了,可以容纳更多的小石头和沙子。于是,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就更广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说,我们通常认为文化建设主体一定是企业,原来只指国有企业,后来意识到民营企业也同样是文化产品的提供主体。但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因为还有社会组织,它在提供文化产品方面同样发挥很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我们现在来强调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其实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的一个根本转变。以前我们更关注的是宏观的政策,是一种从上到下的指导,但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和组织能够提供什么,进而思考政府可以帮助解决什么。
文化产业在城乡皆大有可为
谈到文化产业,很多人就会把目光聚焦在国际型的大都市当中。因为在他们看来,搞文化产业必须要有巨大的人流,而像北京、纽约、伦敦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才有这么大的人流积聚。而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及乡村,人员积聚不充分,做文化产业很难。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部长李怀亮认为,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为文化产业在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前的城镇发展,基本是靠资源、投资驱动的,现在应该转变到一种创意型的、文化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上来。他以国内外几个城镇作为例子,表达了自己对“文化新镇”的设想。西班牙的毕尔巴赫,过去是一个资源型的城市,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后来由于引进了古根海姆博物馆,以极度环保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奥地利的布雷根斯二战以后是一片破败的景象,但是当时在湖面用两条船搭建剧场,后来形成了大型的歌剧艺术节,小城因此蜚声世界。国内的城镇,像江苏的周庄、江西的婺源,有着传统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建筑,将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从这些例子来看,以文化驱动发展起来的城镇是一个良好的文化体验场所,非常适合人们居住,而且更重要的,这些文化资源可以进行市场转化。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黄建新对“文化新镇”的模式也很有信心,他尝试将书法艺术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说,凡是书法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经济发展不会太差,社会治安也比较稳定。比如,浙江省临安市上天村,在大热天,每天依然有八九十人在坚持练书法。现在书法已经让这个村尝到了很多甜头,社会治安、公共事业都得到了发展。
营造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仅有“多元的主体”、“广阔的天地”还不够,还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文化产业属于消费驱动型产业,其健康发展取决于文化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系列论述,从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认为,这次在全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的力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也就是说,要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最明显的一个体现是,政府审批和干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少,企业得以在更自由、更广阔的天地中发展壮大。
在祁述裕看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必须激发文化产业主体的活力。因此,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对民营企业,应该实现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不同行业的文化企业也应该享受这“三个平等”。另外,还有专家提到,鉴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可以对一些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在这方面,台湾的诚品书店可以作为一个样板。诚品书店除了卖书,还出售百货,并提供咖啡、餐饮等配套服务。在政策方面,在诚品书店卖书可以免税,而诚品书店销售的其他产品及其服务,只上缴同行业50%的税收。
这样看来,如何平衡好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对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谈到,我们倡导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因此很多人呼吁政府的手应该放开,引入市场的力量,这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也要看到,政府管得太多有损于多元化,市场的庸俗化也会伤害多元化。因为一旦完全回归市场商业机制,可能出现某一品种文化产品当红,市场就一窝蜂朝此发展的情况。所以,政府要把手放开,以“不干预”的方式提供资源,通过非营利性专业组织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吸纳各式人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