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凡的自选集《美的领悟与思考》是他从事40年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的重要成果。
做一个好的文艺评论家是非常难的事。文艺批评不同于文艺创作,文艺创作可以借助丰富的生活和阅读积累,想象力与文学表达力,创作出好作品。而文艺批评家则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大量的深度的阅读,比较鉴别,乃至对作品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深切了解,甚至直接感知,才能写出真正让人信服和中肯的评论文章。在这里评论家确实是“它们的奴仆”。评论家干的确实是“苦差事”。然而,更为珍贵的事实是,一篇好的评论文章,既可以让一个作品产生不同凡响的影响力,甚至轰动效应,引导读者阅读和欣赏。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作品的定位,同时又可以廓清一个时期和阶段的文艺创作思潮与艺术追求、审美情趣,起到警醒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我以为是更为重要和独特的,更能体现一个评论家的思想高度、精神高度与人格光芒。
光凡好读书,敏于思考。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审美观为指导,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评价一切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和作家作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从艺术中、从生活中探索美、发现美、鉴赏美、传播美,努力做到讲真话,抒真情,求真理。在评论工作中,他遵循鲁迅的教导:“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对作家作品既不“捧杀”,也不“棒杀”。以手中的笔为武器,激浊扬清,“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华盖集·并非闲话(三)》)。力求充分发挥文艺理论批评对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他是作家艺术家的诤友和良师。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文艺作家之间的深情厚谊、心灵交流和形影雅致。
他研究作家,评论作品,从来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一边细读作品,一边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凡得之于心者,立即注之于手——一一记在卡片上。几十年来,他积累的卡片竟有几抽屉!他对任何一个作品或作家的评论,都是真诚有致,极富责任,充满感情。从不随意马虎,望文生义,凭妄断和臆想行事。即使对数十万言的长篇,他都不读三遍不忍发言。正因为如此,他写出的文章、被评论的作品,往往能得出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对作家作品作出实事求是、深刻中肯而又富于创见的评价。他曾写过一篇《写出色彩来,写出情调来——评古华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载《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古华读过后,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您能抓住色彩、情调为文,立意是新鲜的。我们的文学评论,实在应当从单一的‘思想剖析’中解脱出来,多探讨一些艺术问题,相信于作者、读者都会有益处些。所以我应当感谢您。”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光凡作为一个老文艺评论家的立场坚守与价值取向,应当让我们大家尊为楷模,以净化当下的文化时空。如前些年,针对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化时尚,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他所写的评论文章,像《向文艺家进一言——从荧屏清宫戏热说起》《“选美热”的冷思考》《雅与俗:关注大众文化审美品位》《“男色”娱人:媚俗的新标本》《对“追星族”要引导,切勿蛊惑》《媒体不宜无休止地炒作〈色·戒〉》《娱乐,别忘了文化品位》等,都是有的放矢,直言不讳地针砭时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从不吞吞吐吐,含糊其言。这种品格文风堪为表率。
细读光凡书中的许多评论文章,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在对作品评论时,特别注重作品的思想高度、精神高度和艺术高度的辨析。他对作品的思辨是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有时还是伦理的和“道德自然”的。而正是这种深邃而理性、人性与道德的合理思辨,使得他的文章极自然地走向美的殿堂与美的时空,美的情境中去捕捉,遥远与历史,想象与现实,客观与主观的灵魂观照与探觅。由之高贵、平淡、雅俗、奇特、诡秘、神圣、幽暗、光明、沉重,都会置于他的慧眼和诗心中,显现其作品自身具有的思想火熖、审美韵律、价值趋向,进而也坦露出作家的心志与艺德智慧与操守,勤奋与天资,甚至那微澜如水的人生旅途的情丝恨缕,离愁别情,眷恋与悲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