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化”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m.zimplifyit.com 2014年02月24日07:26 吴义勤

  现在媒体上流行一些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冷嘲热讽的稀奇古怪的言论,其核心一是否定中国当代文学有经典、有大师,二是否定批评界、学术界有关“经典化”的主张,认为在一个无经典的时代,“经典”是怎么“化”也“化”不出来的,“经典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命题”。其实,对于文学,每个人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理解,这很正常,每一种观点也都值得尊重。但是,在经典和经典化这个问题上,我却不能不说,上述观点存在对“经典”和“经典化”的双重误解,因而具有严重的误导性和危害性。

  就“经典”而言,否定中国当代文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对当代文学的虚无主义态度在很多人那里早已根深蒂固。我不想争论这背后的是与非,也不想分析这种观点背后的社会基础与人性基础。这种观点单从学理层面上看就已陷入了三个巨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对经典的神圣化和神秘化的误区。很多人把经典想象为一个绝对的、神圣的、遥远的文学存在,觉得文学经典就是一个绝对的、乌托邦化的、十全十美的、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这其实是为了阻隔当代文学和“经典”这个词发生关系。经典既然是绝对的、神圣的、乌托邦的、十全十美的,那我们今天哪一部作品会有这样的特性呢?然而如果回顾一下文学史,有这样特性的作品好像也没有。事实上,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十全十美,也没有一部作品能让所有人喜欢。因此,把“经典”这个概念无限地放大,无限地夸张化、绝对化、神秘化、神圣化、乌托邦化,其实是我们故意制造的一个拒绝当代文学的借口。

  第二个误区,是经典会自动呈现的误区。很多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对文学来说,文学经典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只有在阅读的意义上才能够实现价值,没有被阅读的作品、没有被发现的作品就没有价值,就不会发光。而且经典的价值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一部作品的价值一开始就是固定不变的,那这部作品的价值就一定是有限的。经典一定会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读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这也是所谓文学永恒性的来源。也就是说,文学的永恒性不是指它的某一个意义、某一个价值的永恒,而是指它具有意义、价值的永恒再生性,它可以不断地延伸价值,可以不断地被创造、不断地被发现,这才是经典价值的根本。所以说,经典不但不会自动呈现,而且一定要在读者的阅读或者阐释、评价中才会呈现其价值。

  第三个误区,是经典命名权的误区。很多人把经典的命名视为一种特殊权利。这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现代人还是后代人具有命名权;二是权威还是普通人具有命名权。说一个时代的作品是经典,是当代人说了算还是后代人说了算?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后代人说了算,我们宁愿把一切交给时间。但是,时间本身是不可信的,它不是客观的,是意识形态化的。某种意义上,时间确会消除文学的很多污染包括意识形态的污染,但是时间也会增加很多污染。此外,如果把一切交给时间,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后代的读者要有足够的信任,要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对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经典化使命。但我们对后代的读者其实是没有信心的。我们今天已经陷入了严重的阅读危机,我们怎么能寄希望后代人有更大的阅读热情呢?幻想后代的人用考古的方式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进行经典命名,这现实吗?

  此外,在经典命名的问题上,我们还要回答的是当代作家究竟为谁写作的问题。当代作家是为同代人写作还是为后代人写作?幻想同代人不阅读、不接受的作品后代人会接受,这本身就是非常乌托邦的。更何况,当代作家所表现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是当代人更能理解还是后代人更能理解?当然是当代人更能理解当代作家所表达的生活和经验,更能够产生共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人对一个时代经典的命名显然比后代人更重要。第二个层面,就是普通人、普通读者和权威的关系。理论上,我们都相信文学权威对一个时代文学经典命名的重要性,但我们又不能够迷信文学权威。如果把一个时代文学经典的命名权仅仅交给几位权威,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危险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几个人的错误会放大为整个时代的错误,几个人的偏见会放大为整个时代的偏见。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文学史教训。

  我们既要相信权威又不能迷信权威,我们要追求文学经典评价的民主化、民主性。对一个时代文学的判断应该是全体阅读者共同参与的民主化的过程,各种文学声音都应该能够有效地发出。这个时代的文学阅读,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一种互补性的阅读。为什么叫“互补性的阅读”?因为一个批评家再敬业,再劳动模范,一个人也读不过来所有的作品。举个例子:3000部长篇小说,一个批评家如果很敬业,每天在家读24小时,他能读多少部?一天读一部,一年也只能读300部。但他一个人读不完,不等于我们整个时代的读者都读不完。这就需要互补性阅读。所有的读者互补性地读完所有作品。在所有作品都被阅读过的情况下,所有的声音都能发出来的情况下,各种声音的碰撞、妥协、对话,就会形成对这个时代文学比较客观、科学的判断。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普通人同样有着对经典进行命名的使命、责任和权利。

  就“经典化”而言,有些观点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学理缺陷,体现了对“经典化”本身的无知与误解。“经典化”不是要简单地呈现一种结果,不是要简单地对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排座次,不是要武断地指出某部作品是“经典”、某部作品不是“经典”,不是要颁发一个“谁是经典”的“荣誉证书”,而是要进入一个发现文学价值、感受文学价值、呈现文学价值的过程。所谓“经典化”的“化”实际上就是文学价值影响人的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哪怕你是一个当代文学的虚无主义者,你可以不承认当代文学有经典,但只要你还承认有文学,你还需要和相信文学,还承认当代文学对人的精神生活具有影响力,你就不应该否定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重要性。没有这个“经典化”,当代文学就不会进入和影响当代人的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每一个人,哪怕你是权威,你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剥夺他人阅读文学和享受文学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当然是一个真命题而不是一个伪命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