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有一个向全镇的中小学生和农民免费开放的作家书屋。这家书屋拥有250平方米的藏书馆和农民阅览室,馆内收藏了农业、教育、文学、历史等各类图书4万多册,农业科技光盘200多张。安徽出版集团编审金兴安创建的这家书屋,受到了广大农民和中小学师生的普遍欢迎。
蒋集镇作家书屋寄托着金兴安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感激。金兴安在蒋集镇出生,成长在这片位于江淮分水岭的贫瘠土地上。1960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金兴安突遭重大人生变故,父母双双离世,他孤苦伶仃、衣食无着。在那个特殊年代,乡亲们的生活也是举步维艰,但都齐心协力地关心、爱护着这个孩子。靠着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金兴安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金兴安说:“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从那时起我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报答乡亲们。”
这份感恩情怀激励着金兴安刻苦读书、努力工作,后来他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获得了“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的荣誉称号。他还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写下了儿童文学集《校园微型小说》、小说散文集《自鸣钟》《我曾飞过》、报告文学集《安徽大采风》《火红的晚霞》《原上草》等18部著作,成为了一名作家。虽然环境、地位变了,感恩的心却始终没有变。2004年,金兴安回了趟老家,看到家乡在文化生活上的贫穷和落后,于是总在思考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偶然间的一封信激发了他的灵感。那是一封中国作协号召全国作家为甘肃临潭县建立乡村作家书屋捐书的信。金兴安感到,让乡亲们用科学知识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是自己最好的报恩方式。于是,金兴安决定把自己的几千册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和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为乡亲们创办一家书屋。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积极帮助。
2005年10月28日,是一个令金兴安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创办的作家书屋建成并正式开馆,看着乡亲们挤满了书屋,金兴安心里感到无比欣慰。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金兴安发现,来借书的几乎都是学生和老师,很少看到农民在书屋里。一问他才得知,农村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老人大都不识字。为解决这一问题,金兴安决定再盖3间农民阅览室,让不识字的农民通过看光盘、看电视学习农业知识。于是,他把家里为儿子准备结婚用的2.3万元拿出来购买材料。当时正赶上合肥市进行大拆违,金兴安以比较便宜的价格购得了砖瓦、木材等旧建材,盖成了3间带走廊的农民阅览室。
书屋建起来了,但书籍太少了也是一个问题,金兴安便积极地到处寻找书籍。现在书屋里的书籍,除了金兴安最早捐赠的那批,还有社会各界的捐赠图书——安徽省老干部、各地的作家、多家出版社都纷纷出力。金兴安说,中国作协联系众多作家捐书,多位作协领导为书屋题字捐赠图书,对作家书屋的发展帮助很大。特别是在2006年,中国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从北京将6000册图书送到书屋,并将书屋纳入“育才图书室”工程。“创办这一家书屋,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正是有了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无私奉献,才有了书屋的今天。”
为了维护秩序,书屋现有两位义务图书管理员在管理。其中,一位是在职教师,一位是退休的教师。在周一到周五的课外活动时间,在职的那位老师就来到书屋,帮助学生们借阅图书。每逢集日,附近的农民都会到镇里来,那位退休的教师就得全天值班,为农民们看书、借书、观看光盘提供帮助。金兴安说,图书管理员们大都是出于热心,他们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作家书屋自创建以来,文化普及效果得以显现。据图书管理员统计,蒋集镇作家书屋累计已有11万人次借阅过各类出版物。农民通过看农业、科技等书籍光盘,提高了养殖业、种植业技术,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同时,书屋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当地乡风、民风的改观。现在在村里,搞封建迷信的、参加赌博的、打架闹事的人少了,而进书屋读书看报的、科学种养的、邻里互相帮忙的人多了。
因为书屋就坐落在蒋集中学的校园里,学生们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蒋集中学近几年来不断攀升的重点高中升学率就是最有力的证明:2005年考入示范高中的人数仅为21人,到2013年增长到98人,是8年前的4.6倍。几年来,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多名考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名校,在当地传为佳话。北京大学2012级本科生薛飞说,书屋是他中学时代最爱去的地方。一下课,大家都会争分夺秒地跑到书屋,生怕自己想看的书别被其他人借走了。正是在那里,他爱上了阅读、爱上了知识,最终走进了北大。清华大学研究生谢亚男说,邂逅美是一种幸运,为少年创造邂逅美的机会是一种情怀。“若有天堂,必是图书馆的模样。何其有幸,我曾在故乡漫山遍野的春天里触摸过天堂。”
多年来,蒋集镇作家书屋已获得了诸多奖项和荣誉,并成为安徽省的示范书屋。回想自己创办书屋的历程,金兴安说,一个人做不了大事,可以做小事;做不了小事,可以出几个好点子;出不了好点子,可以说几句话。他表示,将为书屋的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令人欣喜的是,在建设农家书屋的道路上,金兴安并不是孤军奋战。农村地区的阅读问题一直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2007年3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同中央文明办、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至今已在全国建成了数十万农家书屋。在星罗棋布的农家书屋中,像蒋集镇作家书屋这样的个人自办书屋并不在少数,比如宁夏的“田野书舍”、山西老农的“文化大院”、湖北退休教师的“自办书屋”等。自办书屋红红火火的兴起,正成为我国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