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柜台高不了多少的孩子们小手紧攥着大人给的钱,瞪大了眼睛瞧着书柜上眼花缭乱的连环画。《敌后武工队》《半夜鸡叫》《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哪一本能让他们的眼睛走开呢?那一双双兴奋中透着紧张、机灵中写着探求的生动眼神,多少年来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那时候,不光公社新华书店摆满了连环画,供销社设在各村的门市部也有售,只是品种和数量不如新华书店齐全。母亲去门市部称盐打油,我往往跟在后边缠着买连环画。在满足一家人必须的生活开支和一个孩子稚嫩的、谈不上理性的阅读爱好之间,一位承载着生活压力的农村妇女能作出怎样的选择呢?往往是我央求得厉害时,母亲才满足我的心愿。印象很深的一次,母亲走出供销社门口很远又折回身子陪我进去买了一本连环画。攥在她手里的一毛多钱交给售货员时还浸着汗渍。
多少年了,我珍藏着母亲那次为我买的连环画《火烧机场》(山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许多年后,我见到了《火烧机场》的原作者马承龙、巩武威先生,绘画者于受万先生。我对三位前辈说,你们当年的辛勤劳动,为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我就是受益者之一。
个人拥有所有的连环画显然不现实,于是出现了租阅连环画的。几个岁数稍大的孩子在公社驻地乌河大桥两侧摆起了小书摊,将各自的存货悉数“展出”,看一本一分钱。手捧连环画,或蹲着或半躺着或倚在桥栏上忘情阅读的孩子构成的画面,是那个年代一道别致的风景。
有人说,连环画简直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代名词。客观地说,连环画的确是那个时代孩子们最主要的读物。正是它使无数颗幼小的心灵获得早期的人生启示和文学艺术的滋养,使我们的童年虽值经济并不殷实的时期,却也那样充实和温馨。
与短缺的物质生活资料相比,连环画这种精神产品在当时算是丰盈的:有根据《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作品,有《朝阳沟》《山乡巨变》《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反映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作品,也有《师长的女儿》《锣鼓声中》《房东大娘》等反映阶级斗争的作品。当然,更多的亦即孩子们最爱的是《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闪闪的红星》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连环画。这类当时的主旋律作品用简练鲜明、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故事。其中的英雄人物有的迎来了战斗的胜利,有的则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里。跌宕的故事牵动着孩子们的心,无私无畏的英雄震憾着孩子们的灵魂。连环画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作为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连环画竟在近十几年间迅速衰落,渐行渐远。与此同时,代表西方绘画风格的卡通漫画大行其道。给现在的孩子讲当年的连环画,他们多数一脸的陌生甚至茫然。连环画这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传播中华文化的艺术能够传承下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我们失去的仅仅是一个艺术门类吗?
前不久,我在济南三联书店意外发现了近几年推出的再版连环画。售货员介绍,尽管每本价格五六元甚至近10元,购买者还是不少,其中不乏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再版能延续连环画的生命吗?期望答案是肯定的。
感慨之余,想起媒体刊发的两条与连环画有关的新闻:其一,在上海市第七届连环画藏品交流拍卖会上,14本老版《东周列国》以1.5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至1962年出版的套装《水浒》则创下每套4万元的天价。其二,上海美术博物馆举办《阅读一个时代——馆藏贺友直连环画精品陈列展》,展出贺先生创作的《山乡巨变》《李双双》《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经典连环画作品原稿。观者如潮。九十高龄的华君武先生为展览作序——《目光如炬》。
第一条新闻也许不足为奇。就收藏而言,一个行当越是衰落或消亡,其藏品就越可能升值,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的连环画,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理所当然。有人甚至预言,连环画比邮票更有升值空间。第二条新闻则让我感到亲切。喜欢连环画的人谁会不知道贺友直呢?他创作了近百部连环画,将“画故事”的艺术推向极致。他笔下那些形貌淳朴、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以及大变革时代的农村生活气息,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条新闻似乎印证着同一个主题:人们钟情连环画,怀念连环画,呼唤连环画。
重涉岁月之河,让我们深情瞩目那些绽放在火热年代的连环画。它们感动了过去,感动着现在,也会感动未来。想起中央电视台一句公益广告词:因为曾经感动,所以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