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作家问我,怎样才能提高作品的语言魅力,我想了想说,你看看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
这番对话是在乍暖还寒的春天,我们都穿着羊毛衫。到了深秋,树叶开始飘落的时候,我又见到了这位青年作家,我们还是穿着羊毛衫,从着装上看,似乎还在早春,其实已经过了一个夏天,半个春、半个秋。我看了他的新作品,语言明显地有了弹性,词语之间多了些许湿润,便禁不住说好。他笑笑说,我把《动物世界》看完了。
说真的,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对电视画面上的动物状态和行为作了完美的解释,因其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对画面的穿透性解读,使得他的解说充满诗意,谁还会再去回看文本呢?与声画一起推送到读者跟前的,已经是升华了的文本。
今天的文学,在电子、网络的助推下,已经出现了几乎完全不同的发布、推广和阅读方式,读者对文学的接受出现了多样化渠道,于是,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受到青睐,同时,最能便捷、快速传播的手段,最容易被大家接受和运用。
140个字以内的微博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人觉得太短小了,难以完整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但是,当这些人还在彷徨的时候,一批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这个看似微小的平台,呼风唤雨。他们抓住了微博的功能充分加以利用,上传图片、视频以补充文字,正如网友们常说的:有图有真相。于是,借助于声画,140字以内的文字一下子丰满了,微博的平台就一下子显得非常博大,若四两可拨千斤的中国古训。
就在微博刚刚开始翻云覆雨的时候,微信出现了。
手机上虽然有微博客户端,但是,微信以朋友和朋友圈为平台,以手机为主要移动媒体作为传播载体。这样,似乎有了更大的私密性,而且,文字不再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图片和视频也不限制大小,于是,各种各样的图文出现在微信上,重要的是,大部分发送到朋友和朋友圈,所以,朋友们看到了,几乎都会读,因为他们对发布这个微信的人是知道的,由知而读,亲切如晤面。再就是,朋友受到感染,又会分享到他的朋友圈,一个一个朋友圈连接起来,在发送即到达的电子时代,会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许多人将微博和微信称为通俗媒体,不屑一顾,认为好的文章,是不需要声画补充的,在好文章面前,想象的力量带动了读者,使得读者和作者一起参与创作,读者面前自有想象的声画,从而使作品产生无穷魅力。他们举例《岳阳楼记》,特别是其中充满激情的一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如果给这样的好文章配以声画,岂不辱没文字?但是我想,范仲淹若为今人,也不会如此作文,起码不会用“其喜洋洋者矣”之类的句子,因为这种类似于文物的句子会招致年轻人的不屑,他们会认为跟前来了一个从宋代穿越过来的文疯子。而今的作家,在写作中已有意识或无意地具有了“声像”意识,有些小说家从创作之初即为“改编”而作准备。其利弊先不说,但已是时代事实。
当然,朋友们会说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文章,这是需要认真阅读,不需要声画的好作品。但是问题是,在大量更容易接受的声画文学作品面前,在大家都跑步一般奔向前程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坐下来手捧一本书,安静地看《我与地坛》。而且,与声画一起到达我们面前的好作品比比皆是,你能说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不会催人泪下吗?你能说电影《功夫熊猫》不是一篇充满哲理的好文章吗?而这些,在手机和其他移动媒体上都能看到,不需要去图书馆,甚至不需要花钱,只需要有密码或无密码的wifi。
总有一天,我们会认为慢节奏是一种奢侈,会认为安静地坐下来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我们能脱离开这个飞速的时代去等待慢节奏吗?当然,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欣赏习惯也会发生改变,我们可能会希望闭着眼睛,听手机里的一个男低音朗诵《我与地坛》,并且在他朗诵的时候,配以地坛的风声雨声鸟鸣声。
时代不以人的意志而发展,你就是坐在椅子上一整天不动,也随着地球的转动,在宇宙中运行了4万多公里。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文,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以不同的承载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新的美。
而发现,往往和享受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