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与文学的黄金时代再相遇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19日07:30 王 杨

  近日,作家格非最新自选集《相遇》《博尔赫斯的面孔》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其中,《相遇》收入格非20余年间创作的12篇中短篇小说,包括《迷舟》《青黄》《相遇》等;散文集和评论集《博尔赫斯的面孔》则收录了游记、忆旧文、读书札记和文化评论等。这两部自选集或可看做刚刚踏入“知天命”之年的格非对其近30年写作生涯的回首和总结。

  与文学的“黄金时代”再相遇

  上世纪80年代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先锋文学也在当时出现,一批年轻作家汲取世界文学的养分,融合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创作出了许多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当时,23岁的格非以《迷舟》在文坛立足,被视为“先锋小说三驾马车”之一。

  格非早期的作品以优雅精纯的语言和清晰缜密的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质地,并传达出微妙难言的意绪。作家阿乙说,《迷舟》是如陀螺一般“永恒运动的小说”,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词都包含巨大张力。冯唐则对小说的语言印象深刻,觉得“他的文字西化的味道很浓”,但20多年过去,这些文字并没有过时,“他没有故意把一粒米爆成一个米花,他没有直接地非常刻意地用无数的形容词,而是用文字本身的质感,来激发读者身上只有文字才最容易激发的对世界的体验”。

  《相遇》中收录的大部分篇什是格非20年前发表的作品,有的甚至更早。从不重读自己作品的格非这次特别坐下来重读了这些作品,感觉更像是与那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再度相遇。“我今天才明白,一个时代过去了,你在那个时代的兴奋点和感兴趣的部分与今天完全不同了。”格非把自己变成读者,去了解、回忆当时的所有感觉,虽然接下来要写的是全新的故事,但过去20余年已经成为格非经验的一部分,对他今天的写作仍然有非常大的帮助。他说,“黄金时代的重要特点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被突然放大,文学变得很重要。而现在文学被甩掉了,那么文学要不要重拾被屏蔽的众多功能和丰富性,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

  文学对人们的经验是种冒犯

  今天,消费主义催生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文化产品充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追问,文学去哪儿了?有一种看法认为,文学幻化成另一种形式,比如为流行影视剧提供剧本或创意,而流行文化产品只不过是文学的商业化。格非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文学作为重要性事件的时代确实已经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文学使命的结束,“文学的使命是永远存在的”。格非说:“文学从根本上来讲对人的经验是种冒犯。文学一定是陌生化的,读者在阅读文学的时候,经验一定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文学通过触碰你、冒犯你,让你思考所面对的真实境遇,这是文学从古至今没有变过的特性。所以文学也是相对危险的、带有冒犯力量的,会违背你的常识,也违背你的基本意愿。而现在文化娱乐的本质是在迎合,它需要创造一批受众,并最终占有他们。严肃的文学与商业消费性的文学具有本质不同。”

  写作中,格非常常保持警惕,他坦言担心自己的小说变成被消费的对象;他也警惕文学实验做过了头,文学回到了谁都看不懂的时候。现实常常令人无奈和愤怒,作家也不例外,但格非认为作家更应该保持一种相对充满警觉的状态,保持克制,尽量避免简单化。

  重要的是怎样呈现经验

  在先锋写作实践之后,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似乎更加关注现实,更关注人物生活,因此有论者认为,格非从现代主义写作开始向现实主义写作回归。不过对格非来说,是否回归现实主义不重要。事实上,格非甚至怀疑“现实主义”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很多人把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称之为现实主义,这实际上造成了很大误解。有些作家觉得‘现实主义’是个贬义词,认为这表示他们不够激进;有些作家则把‘现实主义’看成是褒义词,认为这说明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现实关怀。”

  格非更倾向于认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写作者那里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分界。他举例说,在“江南三部曲”中,故事相对完整,又人为地设置了很多戏剧冲突,这其中当然有现实主义的因素。而如何设定能够包容作者众多想法的方式或结构,就不是能够简单地以现实主义来概括的,或者说,不是从现实主义的方法上来产生作品。对于作者来讲,关键问题不在于确定一部作品是现代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的是他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经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