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娱乐杂志创刊,编辑不知从哪儿得到我的电话,向我组稿,声明他家在农村,新应聘在这家杂志,希望得到支持。我自然毫不犹豫就遵命行事,但因为份量不够,主编没有采纳。编辑于是希望我提供一些名家同行的电话,使主编的意图实现,他也能够因此被主编看好。我征得一二同行的同意,使他们取得了联系。组稿很顺利,编著之间也有了友谊。编辑个人爱好收藏名家字画,我同行中的一位很快就满足了他的要求。这同行是个完美主义者,字寄出后,想想觉得不甚满意,又再写了一幅寄去。这些都是他们之间的事,我事先并不知道。我知道这些,是在一次聚会上。
那位编辑也参加了这次聚会——我头一次见到他,是个意气昂扬的年青人。聚会上他言谈的要点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几个作品被名家肯定达到大师水准;一个是许多名家纷纷给他投稿,召之即来,有的还送他书法作品,送了一幅,自己觉得不好又主动再送一幅。引得座中一众皆笑:名家不过如此啊。
我在一边听着,心里暗暗叫苦。那同行是个极厚道极有教养的人,人敬他三分,他敬人十分。他的求完美,是自珍,更是对对方的珍重——在他看来,人家既向他求字,就是把他当回事,他也就必须对人家负责,决想不到会这样遭到当众讪笑。名家当然并非不可以臧否,但也不至于被如此歪曲利用吧。而带来这结果的,却是我。
我能做的,只有离开那聚会,并且告诫自己同时提醒同行,与轻薄的人尽可能慎打交道。
这是一个后生不知尊重前辈的例子。后世尚不成熟,不免张狂,也许可以理解。另有一个前辈不知爱惜后学的例子,就多少有一点让人扼腕了。
有位同行获奖,媒体请了名家以此为主题访谈。其中一位话不多,只出示一封该获奖作家早年用钢笔写给他的信,恭敬该名家为“前辈大师”。应该说,名家所举的确是事实:获奖作家自然有成长的过程,其中也不免或多或少受到前辈名家的影响,但这样的事实似乎最好由获奖作家自己举出,前辈名家则最好尽可能回避这样的事实,以免自炫之嫌、暗自嫉妒之嫌、“你再了不得我也是你老子”之嫌,“露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上面两位的不足都在缺乏对他人的珍重,而从根本上看,缺乏的却是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