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研究者杨景辉的自选集《中国话剧艺术漫论》(新华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40余万字,凝聚了他从事戏剧工作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戏林求是——话剧艺术评论”,收录了作者从事戏剧工作几十年来的部分成果;下篇则是“文山探宝——编辑生涯纪事”,记录了他从事戏剧工作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杨景辉从事编辑生涯几十载,编过的精品图书数不胜数,皆与戏剧相关,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戏剧工作者。他在该书的下篇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着重记录了他一步步迈入戏剧殿堂的心路历程。在30余篇文章中,杨景辉为读者介绍了他与诸多戏剧大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分享了作者所得到的财富,并在字里行间从另一个角度把他眼中的多位戏剧大师完整的形象展现给读者。
杨景辉自幼喜爱戏剧,孩童时期便有过改编且自导自演戏剧的经历。而命运之神对他也格外恩宠。真正为他开启殿堂之门的,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讲,缘起于高中时期看到的第一部话剧——《雷雨》。正是由于对戏剧的执著与酷爱,杨景辉孜孜不倦地工作,并且,也因为他的勤奋,才得以积攒下硕果累累。该书上篇展示给我们的便是他长期从事戏剧工作的思考心得。虽然做的是编辑的工作,一生为别人做“嫁衣”,但他是一位辛勤的“裁缝”,不但把别人的“衣服”做得光鲜亮丽,也给自己裁制了一身体面的“长袍”。杨景辉不是一位仅仅满足于工作技能的“裁缝匠人”,他更多的是对书籍和剧场的思考与探究。上篇中收录的31篇文章涵盖戏剧诸多领域,记录下中国话剧的发展轨迹,对现代中国话剧作出了比较详细的梳理。他对曹禺、田汉及老舍等戏剧大师的作品创作与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对人艺演剧学派作出了清晰的分析;同时,也对他自己编过的众多书籍提出了深刻而全面的见解。
杨景辉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习惯,他每每读到好的作品,一定要积极思考并写一篇心得。该书虽然没有收录他的全部文章,但是,这些精挑细选的作品不仅有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轨迹的整体介绍,而且也有对中国戏剧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艺演剧学派的系统研究。在演剧学派研究这部分,杨景辉对人艺演剧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于戏剧大师焦菊隐的戏剧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且对于人艺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文章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人艺的感情之深厚,对其研究之透彻。
杨景辉自言他既是人艺的忠实粉丝,也是深受人艺熏陶的学生。去人艺看戏是他的工作之一。上世纪60年代人艺所有的演出杨景辉全部看遍,并且,借助观众席微弱的光亮抢记笔记。如此用心的努力,使他从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迅速成为一个戏剧专家。对于戏剧的热爱与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便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文章。文中对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形成、发展以及辉煌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些文章是20年前所写,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对人艺的研究仍非常有意义。
杨景辉自嘲说他一生为人作嫁,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本职工作,在挖掘好的作品的同时,也成人之美,推出了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田本相本是研究鲁迅出身,出于兴趣完成了《〈雷雨〉论》,杨先生读完之后非常兴奋并推荐刊登于《戏剧艺术论丛》1979年第一期上,并约请他撰写《曹禺剧作论》。正是这次合作,不但拉开了田本相研究曹禺的大幕,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曹禺的著作,也成就了两位先生一生的友情。
杨景辉在该书的自序中写到:“我,一生为人作嫁;同时,也拾得一些碎片,为自己拼缀了这件丑陋的衣裳。衣裳虽丑,它却珍藏着一颗虔诚的心,谨奉献给至今还在坐冷板凳的朋友们。”这段文字对我触动颇深。是的,无论是做编辑工作还是做学术研究,都要从冷板凳坐起,都要勤奋踏实、严谨谦虚;也只有养成这样的研究习惯、作风,才能作出真正的好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