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再熟悉不过,我们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课,便是家长掰着手指头教我们学识一、二、三……在日常生活中,它无处不在,用途广之又广,一天不下百遍地在参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数字,《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说:“一是表示数目的文字,二是表示数目的符号,如阿拉伯数字、苏州码子。三是数量。”也就是说,世界通用的数字一般属于单纯的量词,据说是古人分配物品时产生的,也有人说它是由几何折线而来。
独有中国数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中国数字在学术史上,叫术数,它和六艺一样,皆属艺术之列。《史记》中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因为《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它们都是三的倍数。这就让中国数字从一开始就与深奥的象数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说鬼谷子的掐指占卜术时说,鬼谷子通天彻地,有几家学问,其中有一门学问就是:“数学,曰星象纬……”也就是说,中国数学的产生,不但与象数有关,也与宇宙发生论有着血浓于水的母子关系,因为它们是从历法、星相和八卦中,漫漫衍生出的一种独立学科。
《中国通史》第八卷第五节的《中国数码和零的符号》中记载:“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出现记数的符号,但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记数和演算的数码。至唐朝才开始用数码记数。宋元时期逐步得到完善,其使用也更加的普遍。”显然,中国的数字不是因为分物品时你多了我少了而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在研究宇宙生成论和天文历法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为什么一说起中国的数学家,首先需说他们是天文学家的原因,比如班昭、祖冲之、李淳风……他们首先是天文学家,然后才是数学家。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数字的起源与八卦,犹如爹和儿、母与女的关系,包括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的苏州码子,都不是属单纯的量词。
记得小时候不会数学,目不识丁的母亲便伸出一只手,告诉我:“这一把,是5个。”随后,再伸出一只手,又告诉我:“这两把,是10个。”
当时镇上和母亲一样目不识丁的妇女不少,其中有一女邻居,不但不识字,也不识数。养鸡时,只记鸡,不知数。逢到晚上鸡歇窝时,她便会指着所养的一群鸡,挨个认:“它,它,它,还有它,咦,它呢?”
虽然这只是两则乡间的生活趣事,却形象地阐释了中国术数的性质和它特有的一套运算规则:它是有实物实象所指和能指的名词,而非单纯的量词。比如一,大家都知道,一说一,立刻就会想到太虚和太极,也就是整个大宇宙。一说二,大家也都知道是指阴阳相对的天和地、男和女、白天和黑夜、太阳和月亮等等,一说三,自然就联系起日月光和天地人之三才,四便是春夏秋冬之四时,五是五行,十五是指月圆时刻的大道之日。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数字,它们不是量词,而是像桌子、板凳和椅子一样,是具有所指与能指双重功能的名词。
这就是中国数字的独特性和深奥性,它除了是名词兼量词外,还和六艺一样是一门独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