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源头应该是人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07日07:29 纳兰妙殊

  2011年秋天,《人民文学》的编辑在豆瓣网上给我发豆邮,说给我们写篇散文吧。我写了,后来稿约多了起来。2012年夏天,我发现靠写稿能养活自己,决定辞职专门写作。2013年春节期间,我写了第一个中篇小说,名叫《荔荔》,后来拿了两个短故事给刊发《荔荔》的编辑看,她说,挺好呀,多写点,出一个集子吧。于是我又写了《吻瘾者》《猜书人》《盗贼合作者》《魔王与男孩》《魔术师的女儿》等近一年刊发的短篇小说。

  “创作源于生活”并不准确,创作的源头是人。以上这些故事的主题则是人的“深情”和“不妥协”。故事主角都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各有病态与怪癖,各有深情,以及各有各的不肯妥协。人们习见的情景,是把感情摊成薄薄一大片儿,每个地方的厚度都差不多,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的伴侣也不见得会多青睐一些。但也有极少的人,把所有心力用在微妙的一点上。指头戳不破布,但针尖可以。戳破了,那一边就是不一样的世界。

  我对这些故事的质地的期望,是“轻盈”一点,就像The Beatles的歌《Nowhere Man》,“He's a real NowhereMan,sitting in his Nowhere Land”。我希望它们不接地气,因此努力回避真正的人名和地名,因为我以为,一切总是先被名字钉死的。

  张莉老师认为,我的这些故事在当下的文学氛围里显得格格不入。“文学氛围”听起来像个沙龙,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穿了同种风格的衣服,画面非常和谐。忽然进来了一个扮成疯帽匠(《爱丽丝漫游仙境》里面爱丽丝的好朋友)的人,站在身穿正装和晚礼服的先生女士之间,的确有点格格不入。不过幸好大家没赶他出去,他总算也可以坐下来喝杯樱桃酒,吃一角乳酪蛋糕,暗忖:其实请柬上没规定着装嘛。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美学体系,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他会通过不断的筛选,有意识地咀嚼吞食特定的材料。英国有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当然,偏食肯定不好,不过在东吃西吃的过程中,会慢慢清楚自己的口味。王世襄先生的公子谈烹饪,说,学做菜要从自己最喜欢的一道学起。平凡小人物的孤独寂寞,内心生活,人生世相,同一屋檐下心和心之间的千回百转、勾心斗角……这些我也很愿意写。不过在最开始这个阶段,我最迫切的欲望是先写点我偏爱的那种奇特的故事,这期间我借鉴的前贤有马塞尔·埃梅,阿拉斯代尔·格雷,安吉拉·卡特,阿里阿斯·卡内蒂,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再加上尼尔·盖曼,柴纳·米耶维,威廉·吉布森……

  写小说是一门精巧的手艺,也是一种伟大的艺术,目前在这条路上我迈出的里程,就像玄奘离了长安,刚到双叉岭。未来的写作方向,肯定会跟着年龄、人生体验和阅读趣味的蜕变而变,我殷切期待着蜕变的到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