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留守儿童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25日06:53 孙玉虎

  孙玉虎:你早期的小说关注更多的是少年人,尤其是少女的内心世界,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从“诗意写作”向“现实型思考写作”转型的?为什么做这样的尝试和探索?

  三  三:前两年,我写过一本叫《我和铁车》的长篇小说。它是由多篇内容互相交织、密切相连的短篇小说构成的。它们先在杂志上发表,不久前已经出版。这是我最早将视线由内部转向外部的一次写作。此前,写作对我来说,纯粹是一种自我的表达,表现和宣泄自己的个人经验。也许,这是每个创作者必经的过程吧:走出个人经验,向外谋求发展。

  为什么要局限自己呢?作家一辈子不可能只写同一类作品。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再没有比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框框里更可怕的了。束手束脚或划地为牢都不可取。只有不断地去摸索和尝试,去写下一个新东西,他才知道自己适合写什么,不适合写什么。

  孙玉虎:你的新作《仙女的孩子》反映的是留守儿童的成长世界,你之前就熟悉他们吗?你为这本书的创作做了哪些准备?

  三  三:去乡下采风时,在村子里,会看到好多这样的孩子。有时在一个地方,几乎看不到青壮年人,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回来后,眼前不断地浮现出那些黝黑的小脸和怯生生的躲闪的目光。在那一刻,我便萌生了为他们写本书的念头。

  这也只是一闪念。对我来说,写这种离现实很近的作品,毕竟是需要勇气的。接下来的两年多,我继续写自己的东西。然而在内心的某个地方,总是会下意识地关注他们。在单位的扶贫点,我采访过一些留守孩子,并和其中一个小女孩有过长达一年的邮件往来,后来我们成了朋友。我记过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故事早已在心里成形,我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也许时间会让我打消这个念头。

  然而,每次看到有关留守儿童的令人揪心的新闻,心里总会涌起一丝愧疚和不安:如果对当前社会上这些最弱势也最需要关注、胸口疼痛着却发不出声的孩子们视若无睹,只关注一些小我的、个人性的东西,那样的作品即便写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个为孩子们写作的女性作家,面对这个群体,你无法做到让自己背过脸去,不让目光朝向他们。

  当这种愧疚和不安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满涨成创作的勇气和激情,将我按坐到桌边并催促我拿起笔来时,已经是两年之后。留守儿童题材是儿童文学作家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你一天不写,一天心灵不得安宁。

  孙玉虎:“仙女的孩子”既是书名,也是书中一个重要意象,你是如何获得这个灵感的?

  三  三:写到动情之处,自然而然而来。写作者都有这种经验:当创作处于一种激流或溃决的状态时,仿佛天赐一般,脑子里会冲出大量的出乎你意料的想法和念头,一些稍纵即逝、需要及时捕捉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

  这是一本现实主义小说,它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些无法遮掩或回避的伤痛。我希望幻想因素的介入,尽可能地消减一部分现实的尖锐,让美好和温暖占据上风。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我本人,都需要这个部分。

  孙玉虎:你写作的时候会考虑受众问题吗?

  三  三:很少考虑过这个问题。写作是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需要表达,这已经足够了。有时创作时脑海里会闪过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想到他们看到它的样子,心里就会生出一种强烈的要把它写好的愿望。好像它是专门为他们写的一样。

  只有《仙女的孩子》这本书, 在此时此刻,当你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希望读到它的人多一些。如果有人通过阅读它,对这个群体的孩子多了一些了解和关注,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就不虚写这本书。

  孙玉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创作,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  三:这些年,习惯了交替着写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我喜欢这种节奏和形式的变换。这样既可避免创作生活的单一,又有效地保持了对手头所写东西的新鲜感和激情。

  应该承认,比较起来我更喜欢短篇创作。我觉得,是短篇而不是长篇,更能展现一个写作者心灵的无限自由。心灵的触角可以伸到无穷远,而收放从容、不疲倦。写长篇则是个重体力活,对像我这样身体单薄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结束手头的写作,即宣告某个生活阶段的结束,一段新生活的开始。如果生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段落连缀而成,也算是幸福的吧。

  孙玉虎:在你看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三  三:这是个被儿童文学作家经常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有一次我问李东华,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她当时只回了我几个字:极清浅,又极深刻。好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她的这个回答,却一直没能写出类似这样的好作品。《小王子》就是这样一本书吧,薄薄的一本小书,却写得如此惊心动魄,里面蕴含着那么丰富而深刻的人生真理。它有着某些鸿篇巨著所没有的力量。第一次读它是16岁,再读已是20多年以后。至今无法原谅自己中间这么多年对它的忽视和遗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